【探秘高校博物馆】
光明日报记者 田呢
开栏的话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纵观中外,几乎每所知名的高校都有属于自己的博物馆。它们或规模宏大,或历史悠久,或藏品丰富,或特色鲜明,堪称“大学里的‘大学’”。
近年来,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原本服务于大学教研的高校博物馆,也随着对社会开放力度加大,逐步走出“深闺”。不少展品展陈频频“出圈”,“能见度”越来越高。
人文地理版从本期起开设《探秘高校博物馆》栏目,请您一睹这些“大学校”的风采。
观众在“一千零一页:来自琉森的漫画艺术”展览上欣赏作品。光明日报记者 田呢摄
馆藏明代缂丝“凤穿牡丹”团花,配色典雅、工艺精湛。光明日报记者 田呢摄
清华园里,秋意渐浓。在中央主楼东延长线上,美术学院教学楼北侧,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里人潮涌动,为校园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艺术色彩。
这座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博物馆,由瑞士建筑设计师马里奥·博塔设计,简洁的几何造型庄重又不失典雅。游客或在馆外庭园中欣赏中外雕塑,或穿过巨大的门廊,沿着馆内步梯拾级而上。从一层贯穿至四层的阶梯连通起14个展厅,顶层天花板透出的柔和光线,像是张开的手臂,引领观众走向艺术的殿堂。
1926年,在梁启超、王国维等人的推动下,清华大学创办考古学陈列室,后于1948年成立文物馆并筹建艺术系。几经波折,直至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藏品资源,建设艺术博物馆的项目才得以提上日程。2016年9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文徵明的《行书七言诗》、蓝瑛的《水阁深秋图》、吴昌硕、齐白石笔下的花草,还有精美的红色缎绣人物花卉纹宫衣、清代蓝地黄龙纹盘,雅致的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以及诉说着家国情怀的汉代铭文镜……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鲁晓波介绍,得益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数十年的集藏和社会贤达与校友的慷慨捐赠,博物馆现有藏品25375件,包括书画、织绣、陶瓷、家具、青铜器及综合艺术品等六大类。藏品中不乏历代名家精品力作,在常设展中长期展出。
观众在“聆听生命·森林之歌”祝大年作品展上驻足。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观众在馆藏家具展上揣摩明式家具结构。光明日报记者 田呢摄
繁茂的森林、灵动的飞鸟、鲜艳的花朵……步入一层展厅,映入眼帘的是我国现代工笔重彩、陶艺与现代壁画的开拓者祝大年先生以其细腻笔法描绘的诗意之境。包括1979年首都机场壁画《森林之歌》全套手稿在内的90余件作品,抒广大,叙精微,表达着对自然生命深沉而炽热的礼赞。观众纷纷驻足,在志愿者的讲解下,用心聆听这首自然之诗中的生命律动。“好展览是会说话的,这就是榜样的力量”,鲁晓波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非常重视学院文脉的研究,对老一辈艺术家的收藏与学术整理还在持续推进。
人类如何与自然共处?“自然契约”展览以格外“当代”的面貌,试图给出答案。七位中外艺术家通过装置、影像以及人工智能作品,探讨着人与技术、媒介、自然之间的复杂关联。
今年是中国与瑞士建交75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瑞士琉森漫画节及瑞士驻华大使馆,推出了“一千零一页:来自琉森的漫画艺术”展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跨越国界的视觉盛宴。来自20位艺术家的近200件当代漫画作品,或捕捉城镇故事,或为日常物品赋予新含义,不仅抒写着鲜明的“瑞士风格”,也以直抵人心的表达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思考,展现出清华艺博国际化的办展理念。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外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在“西方绘画500年”展览现场临摹作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美院师生不仅把临摹课直接搬到了展厅,还在这里呈现了毕业生作品展,成为每年毕业季独具特色的一道风景。”鲁晓波表示,秉持“把古今中外优秀艺术作品带给观众,为清华艺术教育、通识教育及全民美育服务”的使命,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在服务学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同时,敞开大门,迎八方来客。在过去的9年间,博物馆陆续推出高水平展览130余个,坚持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艺术沙龙、展览导赏、体验工坊等500余场,接待国内外观众逾400万人次。
“这里承载着百年清华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精神内涵,要办出特色,办出风格,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博物馆。”鲁晓波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作为综合性艺术博物馆,依托清华大学美术、设计和人文学科,致力于促进艺术学科发展,加强艺术学科与理、工、人文等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荟萃各类优质人文艺术资源,为培养创新人才和全民美育服务。
翻开留言簿,来自世界各地的笔迹让人眼前一亮。“这里很特别,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淌,也用真善美,留住了我们的心。”这句朴素的心声,或许也是这座博物馆最生动的注脚。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7日 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