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袁家村的古街上,一缕清浅的竹木幽香悄然漫入游人鼻尖,像一道无形的牵引。循着香气走进店铺,非遗传承人王红侠正低头为一只保温杯编织竹丝,指尖轻绕巧折间,细如发丝的竹篾已温柔裹住了杯身。
“这是什么工艺呀?这么好看!”游客饶有兴致地问道。
“这个叫瓷胎竹编,是一项非遗技艺,我是瓷胎竹编的非遗传承人。”王红侠站起来,开始向游客介绍。
正在编织的竹编保温杯 令诗卉/摄
竹丝轻舞:匠心织就的竹韵艺术品
“我外婆是四川人,从小家里的各种竹背篓、竹篮子都是外婆和母亲编织的。耳濡目染中,我18岁就会简单的瓷胎竹编。”王红侠抚摸着案上的竹编工具,眉眼间满是温情。
到底什么是瓷胎竹编?用王红侠的话讲,就是在容器上做竹编。瓷胎竹编,又叫做“竹丝扣瓷”,是四川地区独特的手工艺品。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需采用生长期超过两年的慈竹,经过刮青、烤色、分层、抽丝等工序,才能在100斤竹子中抽取8两竹丝。在编织时,匠人需要全神贯注,确保竹丝紧贴瓷胎,不露接头、不起毛刺,整个过程完全依赖手工,机器无法替代。
“我现在越来越喜欢竹编。”王红侠低头轻抚刚成型的竹编保温杯,笑意盈盈。在王红侠看来,瓷胎竹编融合了竹的坚韧与瓷的温润,编织纹样涵盖山水、花鸟、人物等传统题材。经过创新的竹编保温杯,杯身裹着竹编,防滑隔热,握在手心没有了金属的冷硬,喝水时鼻尖还飘着若有若无的竹香,既好看,又实用,深受游客们的喜爱。这也让王红侠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做的是一项事业。王红侠表示:“做这些也是一种修身养性,能静下心来做一件事情,对自己的身心也是一件好事情。看着自己编织的艺术品,心里也很有成就感。”
工作中的王红侠 令诗卉/摄
编织手艺点亮尊严与生计
多年繁重的农活让王红侠的半月板严重损伤,虽经治疗恢复了正常生活,却再也无法承受田间劳作。2018年,命运给了王红侠一个转折点。家传的瓷胎竹编技艺为她点亮了新的希望,“我要靠自己的竹编手艺养活自己。”为提升竹编技艺,王红侠日夜琢磨,连梦中都在编织花纹,醒来后便立即投入工作,唯恐一个不小心就忘记新想出来的花型。大量的练习加之用心的琢磨让王红侠的手艺越来越精湛。到袁家村的游客但凡看见这些竹编都赞不绝口,也会买几个回去。而这门需要耐心与专注的手艺,不仅让她重获生计,也让她萌生了帮助特殊群体的念头。
宝鸡太白山旅游景区摆摊的袁新民是王红侠的学徒,早年在煤矿工作,因工伤致残后只能坐轮椅生活。后来通过宝鸡残联组织联系到王红侠,学习竹编手艺。在王红侠眼里,袁新民是非常有韧劲的学员,学习瓷胎竹编技术时表现出超强的耐心与专注力,培训期间,袁新民经常独自在教室练习至深夜来提升竹编技术,“他们虽然腿脚不便,但头脑却活泛得很,也有毅力,完全能胜任这份工作。”令王红侠欣慰的是,掌握竹编手艺的袁新民现在一天能赚百十来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门手艺不仅能给这些残障人士带来收入,更能让他们找回尊严和自信。“我家种10亩苹果园,以前一年也就赚2-3万,现在开这个店,不用出大力气了,一年也能赚4-5万,虽然赚的也不多,但比之前已经有长进了。”王红侠欣慰地说。类似袁新民这样的故事证明,非遗技艺不仅能传承文化,更能为残障人士“编织”出一条就业之路。
王红侠店铺一角 令诗卉/摄
传统技艺在快时代里生存
但如今,这门承载着千年竹韵的非遗技艺,却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困境——年轻人耐不住性子,老一辈又力不从心。
瓷胎竹编这门手艺,对耐心和视力的要求都极高。编织过程中匠人必须全程凝神静气,指尖力道要均匀,眼睛更要时刻紧盯竹丝的走向,稍一恍惚便前功尽弃。“编一套完整的,常常要连续低头大半天,年轻人嫌枯燥,坐不住;可上了年纪的人,又吃不消这种眼力的消耗。”王红侠语气尽是无奈。
这种“两头不靠岸”的尴尬处境,折射出当下传统手工艺面临的普遍困境:在机械化生产的浪潮中,这些需要匠人倾注时间与心血的古老技艺,正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
竹编包包 令诗卉/摄
为文化传承添新力
对瓷胎竹编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现实挑战:一方面,年轻人留不住;另一方面,老一辈匠人视力、体力渐衰,但这门需要耐心与专注的“慢手艺”,恰恰能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群体提供独特的就业机遇。
王红侠介绍,随着社会的大力宣传、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政府推动针对残疾人的非遗技能培训计划也在落地生根,这让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有了新的就业机会,也有了成为手艺人的可能,更让这门传承千年的手艺有了传下去的希望,以王红侠的店铺为例,袁家村在推动乡村发展与文化传承过程中,通过减免房租等切实行动为村民创业和非遗保护提供支持,减轻其创业负担。
“刚开业的时候,直接给我们免了一年半的房租,现在房租一年也要三万块,为我们节省了一笔很大的支出。”王红侠感激地说。这样的扶持不仅帮助个体经营者站稳脚跟,更带动了村民增收,形成“产业增收——民生改善——乡村全面振兴”的良性循环。袁家村的实践展现了非遗传承从“孤军奋战”转向“社会共创”的积极转变。这一模式的成功,离不开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合力托举。而非遗传承与助残就业的有机结合,或许能够破解传承之困。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竹编这样的“慢手艺”提醒我们:有些价值无法速成,正因如此,那些被点燃的光亮才更显珍贵。王红侠身后的展架上,竹编包包、竹编杯盏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这些纵横交错的细篾,正编织着非遗传承的新可能。就像王红侠说的:“每教会一个人,就多一份希望!”
当一门古老技艺能成为弱势群体的生计依托,它的生命力便不再仅存于博物馆,而是扎根于更广阔的土壤。当非遗的“守艺人”与社会的“撑伞人”携手同行,那些细如发丝的竹篾,才能织就一幅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的双面绣,让传统之美浸润时代,让手艺之光点亮人生。
(作者为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2024级研究生令诗卉、朱王莹;指导老师张淑芳为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教师,张华、张博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