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2025年“八桂楷模”发布会现场,桂林荔浦市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熊碧芳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八桂楷模”称号。 26年里,熊碧芳扎根特教一线,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爱心融化障碍。那些曾因身体缺陷而蜷缩在黑暗里的孩子,正因她的守护,一步步走出迷茫,在教育的阳光下学会奔跑、拥抱属于自己的未来。“八桂楷模”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褒奖,更是对所有特教工作者默默奉献的致敬。
从“三无”起步
她筑起温暖的特教家园
熊碧芳与特殊教育的缘分,始于一场充满“巧合”的选择。
1996年,熊碧芳以高分考入桂林民族师范学校。填报志愿时,她误将“特师”(特殊教育师范专业)当作培养特级教师的方向,最终选择了这个专业。这份懵懂的误解,意外开启了她与特殊儿童相伴一生的旅程。
1997年,尚未毕业的熊碧芳第一次以特教老师的身份,在一所培智学校见习。一次带学生购物的经历,让她至今难忘:售货员因孩子反应迟缓、语言含糊而频频催促,孩子攥着她的衣角,怯生生的眼神里满是无措。那一刻,心疼与责任在她心中交织,“一定要让特殊孩子得到应有的尊重”的初心,从此深深扎根。
1999年,荔浦尚无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当教育局启动建校筹备工作时,刚毕业的熊碧芳不顾父母反对,毅然从富川来到荔浦,接过了这份“从零开始”的重担。彼时的特校,是真正的“三无”状态:无固定校舍、无在校学生、无配套课桌椅。她四处奔走协调,最终借到黄寨小学的一间教室和一套宿舍作为临时教学点和住宿点,同时穿梭在各乡镇,最终迎来了首批9名聋生。
2000年,特校搬迁到荔浦中学借的教室上课,并在荔城镇下沿江搭建了两间简易的石棉瓦房作为宿舍。由于生活老师不懂手语,熊碧芳和同事们便身兼数职:白天是传授知识的老师,教孩子们识字、学手语;晚上是照顾生活的“家长”,手把手教孩子穿衣、洗漱、整理内务。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成了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席卷了学校仅有的两间石棉瓦房。凌晨时分,看到孩子们泡在洪水中的惊慌场景,深深刺痛了熊碧芳的心,也让她更加坚定了“一定要办好学校”的决心。
灾后,她拿着全县教职员工和学生募捐的5万元,还有从自治区教育厅争取的10万元建校资金,建成了学校第一层教学综合楼。此后的20多年里,在政府的扶持与社会各界的关心下,荔浦特校一步步发展壮大——从最初的9名学生增加到100多名;从借址办学到拥有占地6000多平方米、教学设备齐全的温暖校园;如今,更成为“广西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研修基地”“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研实习基地”,成了名副其实的县级特教名校。
链接本土资源
让特殊孩子手握“生存技能”
随着学生数量增多,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摆在熊碧芳面前:这些孩子长大后,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不能只教基础知识,必须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真正摆脱‘靠家人养活’的命运。”带着这份思考,她开始探索特殊教育新模式。
2006年,在一次赴香港考察学习过程中,熊碧芳了解到了实践教学的特殊孩子教育之路,于是她借鉴方法,将“生活课堂”搬进学校。每天安排一个班级的学生到食堂实践,学习过秤、读秤、洗菜、切菜,在劳动中掌握生活技能;在教室里设置“模拟小卖部”,让学生轮流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在买卖互动中学会识物、算账、沟通。“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对特殊孩子来说,可能要练上几十遍、上百遍,但只要他们能学会,就是向社会迈出了一大步。”熊碧芳说。
荔浦是“中国衣架之都”,拥有上百家衣架生产企业,同时,荔浦芋、砂糖橘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全国。熊碧芳敏锐地意识到,本土产业正是特殊孩子学习职业技能的“天然课堂”。于是,她一家家企业跑,希望能为孩子们争取实践机会。
可这条路远比想象中艰难。很多企业负责人听说要接收特殊孩子,要么婉言拒绝,要么直接闭门不见。为了说服一家衣架厂的老板,熊碧芳连续5天在企业门口“蹲守”,她的坚持与真诚打动了对方,孩子们终于获得了加工衣架配件的实践机会。
2012年起,她带领教师团队主动链接社会资源,先后与10家本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打造了衣架加工、非遗工艺品制作、汽车洗护等多个实训基地。同时,她还推动“职特融通”,联合职业院校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就能接触到真实的职业场景。
“立德、扶志、强技,这三者结合,才能真正改变特殊孩子的命运。”熊碧芳的理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截至目前,荔浦特校已有6名聋生考上大学,圆了“求学梦”;100多名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有的成为衣架厂的技术工人,有的开了自己的小店,靠双手实现了自食其力,也给家庭带去了希望。
打破封闭“围墙”
带孩子拥抱多彩社会
在2025年“八桂楷模”发布会上,最动人的瞬间莫过于从荔浦特校毕业的聋生唐甜的一声“妈妈”。这声“妈妈”,打破了唐甜多年的语言沉寂,是她用尽全力跨越障碍的突破,更是她藏在心底对熊碧芳无数日夜呵护的最真挚回应。这声“妈妈”也让熊碧芳瞬间湿了眼眶,泪水里满是惊喜与感动。
唐甜今年26岁,目前在桂林经营着一家画室。“从7岁起,熊老师陪了我9年,就像妈妈一样,对我们的照顾无微不至。”唐甜告诉记者,如今她依旧清晰记得,小学三年级时自己发高烧,是熊老师背着她走很远的路就医,彻夜守到退烧。
“现在我也将成为母亲,更懂这份‘把学生当亲孩子’的爱有多珍贵。”唐甜的话,道出了许多荔浦特校学生的心声。
在熊碧芳看来,特殊孩子不仅需要技能,更需要“走出去”的勇气和社会的接纳。“长期封闭的环境,会让他们越来越自卑;社会的偏见,会成为比身体障碍更大的阻碍。”为了打破这层“围墙”,她开始大力推动融合教育,让特殊孩子走出校园,走进普通人群,感受社会的温暖与包容。
2015年,荔浦特校成为桂林首批“送教上门”试点学校。她主动承担起残疾程度最重学生的教学任务,10年来,她的足迹遍布荔浦及周边乡镇,最远一次达30公里。
她推动“普特融合”,与多所普通小学共建课堂。普通孩子走进荔浦特校,和特殊伙伴一起制作陶瓷、绘制团扇、制作衣架,每一次手工创作都成为连接两颗心的纽带,编织出了一张充满爱与包容的网。
她还开设“家长技能课堂”,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医生、职业导师授课,帮助家长掌握照顾孩子、辅导学习的方法,凝聚家校共育的合力。
26年的特教生涯里,熊碧芳收获了全国最美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特教园丁奖、中国好人等80多项荣誉。“相比于这些荣誉,更让我骄傲的,是孩子们的改变。”熊碧芳说,“看到他们能自食其力,被社会接纳,成为家庭的希望,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来源: 桂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