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山小妖怪》票房一路冲破8亿元,不仅刷新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电影票房纪录,更和同期口碑爆棚的《罗小黑战记2》一起,让一个现象愈发清晰:动画电影早已成了成年观众的“精神刚需”。
如今走进影院,总能看到不少全神贯注的成年面孔——从《哪吒》系列狂揽159亿票房,到《深海》掀起心理健康讨论;从《心灵奇旅》抚慰迷茫的心,到宫崎骏的经典作品反复被重温,动画早就撕掉了“只给孩子看”的标签。
这些用想象搭建的世界,为何对成年人有如此强的吸引力?
答案就藏在文化根脉的共鸣里,藏在情感投射的治愈中,也藏在圈层社交的归属感内。
根脉共鸣:
中式美学的“精神还乡”
当《长安三万里》的盛唐画卷在银幕上徐徐展开,当《雾山五行》的水墨笔触挥洒出五行斗法的壮阔,当《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开启了国漫从低幼化向全年龄段转型的新纪元——国漫正用独特的“新国风”美学,唤醒我们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这些作品从不说教,总以轻盈的姿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深海》用粒子水墨构建出瑰丽梦境,细看却是东方哲学“庄周梦蝶”的视觉化表达;《非人哉》把《山海经》里的神兽变成都市上班族,在轻松解构中让古老神话有了新的生命力。
这种扎根本土的叙事,像给国人开了文化认同的“快捷通道”——那些山水意境、诗词韵律、侠义精神,早已是刻在骨子里的密码,根本不用刻意解读。
再看国外的佳作,《心灵奇旅》探讨存在主义,《头脑特工队》拆解情绪本质,这些哲思虽有普世价值,却总显得有些抽象;宫崎骏的《千与千寻》里藏着日本神道教元素,但环保与成长的主题更能被全球观众理解。
国漫胜在那份文化亲近感,像“还乡”时的温暖慰藉;国外动漫则强在议题的普适性,像帮我们“远眺”的望远镜,各有各的妙处。
圈层重塑:
动漫社交的“身份勋章”
二次元文化早就跳出了亚文化的小圈子,成了Z世代社交的“新货币”。
漫展上精心装扮的Coser,咖啡馆里交换盲盒的同好,社交媒体上为《罗小黑战记》系列细节较真的“列文虎克”们——动漫就这样搭起了年轻人的兴趣共同体。
《怪物电力公司》的毛怪玩偶成了工位上的治愈神器,《哪吒之魔童降世》里“我命由我不由天”成了朋友圈的高频金句。
这种参与感满满的文化消费,让每个人在群体标签里找到归属感。
国产作品像《时光代理人》,靠弹幕互动拉近距离;海外的迪士尼则凭着庞大的IP宇宙,让粉丝找到身份认同。
国漫更看重圈层内的共鸣,海外巨头擅长跨圈层渗透——一个深耕垂直社群,一个构建文化帝国,各有各的路数。
心灵栖居:
成人世界的“理想国”
在房贷、KPI和内卷的夹缝里,动画片给疲惫的成年人开辟了一片精神净土。
《浪浪山小妖怪》里小猪妖的职场求生记,让多少观众笑着笑着就湿了眼眶;《深海》中参宿冲破抑郁阴霾的旅程,成了现实情绪的出口。
这种治愈力其实不分国界。
皮克斯的《寻梦环游记》用亡灵世界讲透亲情,宫崎骏的《哈尔的移动城堡》用魔法对抗战争创伤。
但差别也很明显:国漫更能戳中本土现实的痛点(比如《哪吒》系列里的偏见困境,《深海》里的家庭创伤),像量身定做的解药;海外作品多聚焦人类共有的议题,更像广谱疫苗。
就像《怪物电力公司》里,孩子的笑声能驱动城市能源,这背后藏着的,正是成年人渴望的纯粹——努力就有回报,善意终有回响。
这种理想主义的逻辑,在现实世界里太稀缺,也太珍贵了。
东西互鉴:
融合中的新图景
动画艺术从来没有边界。
迪士尼在《青春变形记》里细腻刻画华裔家庭文化,追光动画的《白蛇》系列借鉴好莱坞经典叙事结构——东西方创作理念的碰撞与融合,正悄悄拓宽着动画的想象空间。
叙事与技术上,国漫其实能从国外作品里学到不少:
比如《心灵奇旅》把抽象哲学变成具象冒险的智慧,或许能帮国漫避开《大鱼海棠》那种世界观与情节脱节的问题;《深海》联合国际团队突破粒子水墨渲染技术,也证明了“中国故事+全球制作”这条路行得通。
反过来,海外作品在文化深挖上得向国漫学学,就像迪士尼对《花木兰》里东方符号的浅层处理,远不如《长安三万里》对唐诗精神的沉浸式诠释,可见符号化叙事走不远。
情感表达上,新海诚《铃芽之旅》的治愈感像静静流淌的溪水,而《非人哉》凭着充满烟火气的日常幽默,自带中式人情味的亲和力。这种扎根特定文化土壤的情感浓度,其实是海外作品可以深耕的方向。
当然,国漫也能学学皮克斯,像《寻梦环游记》那样把家族记忆升华为人类共有的议题,在保持本土真实的同时,让情感共鸣辐射得更远。
小马说:
成年人钻进动画世界,有时就像加班后躲在车里偷闲的中年人——明明知道这方寸之地挡不住KPI的追兵,却偏要贪恋这片刻的“不成熟”。
笑过“浪浪山”里小猪妖的社畜日常,哭过“深海”里参宿的孤独挣扎,我们其实都在别人的故事里,偷偷打捞自己。
是啊,银幕里的桃花源散场就会熄灯,生活终归要回到PPT和房贷的战场。
可那又怎样?
成年人的体面,或许就是承认自己需要一块幼稚的“飞地”:
那里盛放着没被现实磨掉的赤诚,寄存着还敢为热血故事心跳加速的傻气。
真正的自由,从来不是逃离地球表面,而是学着在水泥森林里给自己辟个精神后花园。
当工位上的手办玩偶对你咧嘴笑,当手机屏保换成动漫里的热血时刻——
心里那间永不关门的“私人放映厅”,才是对抗浮躁尘世最安静的武器。
你看,所谓长大,不过是把童年那束追光,悄悄藏进了更深的衣兜里罢了。
#小马聊光影#
来源:彩练新闻
作者:马璐
责编:金馨鑫
编审:张宇
监审: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