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冈仁波齐被云雾轻笼。山脚下的岗莎村,已经热闹起来。
村民桑杰多吉牵着马匹,帮游客整理行装。“每上山一次,就能赚1860元。”他笑着说。这座海拔6656米的雪山,不光吸引着徒步爱好者,更成了当地百姓的“金山银山”。
曾经靠传统农牧业过活的岗莎村人,如今正捧着“旅游饭”。山脚下的塔尔钦国际旅游小镇里,咖啡店、装备店、餐馆次第开张。外来创业者和本地村民一起拓商机,日子随文旅的脚步愈发红火。
马背上的新营生
在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冈仁波齐的山路间,常能看到牦牛载着行李前行。牦牛队工作人员南嘎云旦告诉记者,因饮食习惯不同,这些牦牛驮的包裹里都是外国游客的食物,“现在游客多了,活儿也跟着多起来,收入不错”。
靠着这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岗莎村靠山吃山,注册了“西藏岗仁布齐旅游服务有限公司”。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80户村民凑钱成立了牦牛队。后来旅游发展,马队成了主力——马驮人,牦牛背东西。
村主任平措益西说,旅游旺季时,像南嘎云旦这样灵活就业的村民,每天能有100人。“今年游客特别多,仅7月21日当天,就需要近100匹马、20头牦牛驮运。”2024年,岗莎村集体收入达2000多万元,旅游成了主要经济来源。
游客多了,“马夫”“牛夫”需求大增。对村民来说,这不仅是收入增加,更是生计转变——从农牧民变成旅游服务者,在马背上找到新出路。
作为阿里地区首个集体经济村,岗莎村还建了旅游接待处、冈仁波齐大本营等设施,用专业服务保障游客体验。这些服务让外国游客也倍感安心,一位印度游客说:“当地全力支持我们的行程,就算遇到障碍也能顺利解决,特别踏实。”
小镇里的创业潮
离冈仁波齐不远,塔尔钦国际旅游特色小镇拔地而起。这是当地政府打造的商业综合体,承载着许多人的创业梦。
山西人刘博在这里开了家“山与文创”店,卖咖啡和文创产品。“一个月营业额10多万。”他说,客流有高有低,总体不错。有趣的是,店里的冰美式很受欢迎,藏族年轻人哪怕天凉也常点。刘博会请藏族朋友来喝咖啡,听他们讲本地故事,再把这些元素融入原创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很受游客喜欢。
同样在小镇扎根的,还有江西人付明辉。他在拉萨待了近20年,如今开了家“归域”徒步装备店,卖旅游纪念品和户外用品。“商业发展让一些老味道变了样,但带来的好处很实在。”他说,老百姓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都提高了。
上海游客任女士就是小镇的“回头客预备军”。首次进藏的她本想爬山,因身体不适只走了一天,却意外爱上了这里的文创咖啡馆。“本想安静坐会儿,没想到这么热闹。”这位爱运动的全职妈妈说,这次“吃苦游”远超预期,10天根本不够玩,“肯定还会再来”。
记者了解到,小镇给创业者不少支持,比如“租5年免3年”的政策。乡政府工作人员常关心他们的需求,帮着解决问题。
项目方介绍,小镇一期已完成招商,一半商铺已开业,另一半在装修。全面运营后,这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文旅小镇,会提供更多岗位。
“目前有100个岗位,另一半商铺开业后,岗位会翻倍。”阿里城市光明投资有限公司资产运营管理部负责人李洋说,商家有外来的,也有本地的,巴嘎乡、普兰县的群众都能来就业。
家乡的新变化与新期待
普兰县藏族女孩普布卓玛,看着家乡一天天变好,打心眼儿里高兴。在她印象中,小时候,从普兰到拉萨坐班车要20多个小时,路还难走。如今交通改善,游客多了,家乡变热闹了。
普布卓玛曾在陕西上学,毕业后因为想家回了乡。“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她说,以前穷人多,现在靠旅游和国家扶持,大家都富了起来。她虽是编外人员,工资到手也有8000多元,考上编制还能更高。
像她这样回乡发展的年轻人不少。达瓦扎西从12岁起就常来冈仁波齐,如今在网上结识游客做向导。“以前来这边,吃的穿的都要自己背。”他说,现在每个补给点都有吃有住,通信也从无信号变成有信号了。
不过,发展中也有挑战。旅游季节性强,岗莎村收入主要集中在 7-10月,其他时间游客少。但当地人对未来充满期待。刘博希望冈仁波齐被更多人知道,发展得更好。普布卓玛盼着家乡借旅游东风,日子更美好。他们相信,“旅游饭”会吃得越来越香。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