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树新风,孝老爱亲传美德。在合水县段家集乡枣洼村,71岁的苏彩霞用瘦小的身躯扛起七口之家的重担,以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和细致入微的照料,守护着93岁高龄的公公和体弱的丈夫,用无言的行动深刻诠释了孝道与责任的真谛,成为十里八乡口口相传的道德丰碑。
三伏酷暑,烈日当头。当大家都在家里歇息纳凉的时候,枣洼村的苏彩霞却依然在自家田埂上忙活着。一个多小时后,她步履匆匆地赶回家,院子里待喂的猪、鸡,灶台上待升起的炊烟,屋里需要收拾的桌椅,还有炕上需要照料的公公和丈夫,都在等着她。生活的重担,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循环中,压在这位七旬老人的肩头。
“尘土常沾衣,白发却梳得一丝不苟。”邻居们这样形容她。这份“一丝不苟”,是苏彩霞对生活尊严的倔强坚守。只有每天清晨洗漱那短暂的片刻,她才能顾得上自己。与丈夫常治贤携手走过48载风雨,作为家中的长媳,自公公年迈需要专人照顾起,苏彩霞便主动将公公接到身边,这一照料,就是整整27年。苏彩霞告诉记者,她婆婆去世的早,公公老了,总得有人养活,她只能尽力伺候公公,不要让他受罪。
朴实的话语背后,是沉甸甸的付出。公公年事已高,长期受慢性胃肠炎困扰,消化功能弱。为了让老人吃得舒心、营养跟得上,苏彩霞每天都需要单独制备两份饭菜:给公公的是软烂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精心炖煮的蔬菜,少油少盐;给丈夫和家人的则是另一份。仅仅是这一日三餐的准备,就比别人家多花一倍的心思和时间。
生活的艰难远不止于此。一双儿女为谋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十一年前,丈夫常治贤因严重的肺大疱在西安进行了手术,切除了三分之一的左肺。术后,他呼吸功能受损,体力大不如前,再也干不了重活。家里的顶梁柱骤然倾斜,生活重担、照顾老人的责任、地里的农活、圈里的牲口,毫无缓冲地全部压在了苏彩霞瘦弱的肩膀上。
常治贤说:“我得肺气肿(肺大疱)十多年,手术后,家里一切劳作都靠老婆一人承担,我老父亲九十几岁了,她就像亲生女儿一样伺候对待老人,我非常感激她。”
面对如山的生活重压和丈夫病痛的无奈,苏彩霞没有抱怨,没有退缩。她像一棵深深扎根于黄土地的老树,默默承受着风雨。每天天不亮下地,是为了抢在日头毒辣前多干些活;中午匆匆赶回,是为了按时给公公和丈夫准备午饭;料理完家务,还要喂养家里那几头猪、一群鸡,因为这是家里重要的油盐酱醋来源。生活的每一分钱,都浸透着她的汗水。即便再累,公公的炕头总是暖的,衣服总是干净的,家里的日子,在清贫中维持着基本的体面和温暖。
说起村里的苏彩霞,人人都是称赞的。几十年来,她一直照顾一家老小,从无怨言。无论是作为儿媳,还是作为妻子,都尽心尽力。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数十年如一日地默默付出。苏彩霞的故事,如春风化雨,早已悄然浸润了枣洼村及周边村落。她的名字,已成为“孝”与“韧”的代名词。她用最朴实的行动照亮了“孝老爱亲”的深刻内涵,将孝老爱亲的美德融入生活点滴,让传统家风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照亮乡村文明之路的温暖灯火。
记者 邱晶波
总监制:王廷斌
监 制:邱晶晶 张玉峰
责 编:文昱绚
编 辑:赵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