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出版社《闪闪新农人》新书发布会,8月17日11:45—12:45在上海展览中心第二活动区举行)
十几年来在上海涌现出现一批“新农人”,围绕“谁来种地?怎样种地?”这两个大都市“三农”的重要课题,交出了出色答卷——这正是《闪闪新农人》一书的核心内容。本书是继该社去年推出方志权先生所著《回眸都市乡村改革开放:那些人那些事》(以下简称《回眸》)之后,又一本“三农”领域那些人与事的报告集。
“新农人”新在哪里?本书“卷首语”中有精到概括。笔者依据书中对33位新农人事迹的介绍,不揣谫陋,试梳理出以下几点:一、新农人大多很年轻,不乏接受过高等教育者。二、不少人原是都市白领,还有移居沪上打拼多年的“新上海人”,投身农业不是一时冲动;他们决定在农村广阔天地有所作为,是身处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审时度势谋定而动之举。三,他们善于学习、注重经营,具有世界眼光,接纳新理念拥抱新技术,搞智慧农业,以创新为魂,以匠心逐梦。
基于他们的崭新理念和不俗业绩,称其为都市农业领域的明星并不为过。
《闪闪新农人》,文汇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
(一)
上海浦东新区南部孙桥,清晨,薄雾缭绕。一位身着工装裤的女青年穿行在番茄藤蔓织就的绿色穹顶下,指尖轻触平板,指挥灌溉系统精准启停。她是孙桥溢佳农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番茄星球”品牌主理人卜立君。无土栽培、栽培技术研究,正在这个近200亩的园区里生根发芽。
卜立君父亲是国内最早一批研究无土栽培的专家,是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创办人。卜立君大学主修服装工程专业,大三时,曾进入国际时尚品牌PRADA实习,后赴英国攻读硕士,毕业后加入了ZARA母公司担任管培生。与PRADA、ZARA这两个品牌的交集,让人们不免揣测卜立君的职业生涯大概率将在时尚圈一路前行。然而,当她陪同父亲去德国参观一个国际现代农业展后,她的时尚基因与农业科技产生了奇妙碰撞。2016年,卜立君告别时尚圈,踏入“新农门”。旁人为之愕然惊奇,当事人则自有其哲思:“跨界不是舍弃,而是让不同维度的光芒彼此照亮。”次年,卜立君创立自有品牌“番茄星球”,宣示她扎根智慧农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及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控制系统,自主研发物联网平台和纳米新材料保温幕帘等各种新设施。孙桥溢佳的番茄可提早3到4个月上市,既满足了市民需求,又获得了可观收益。
“番茄星球”的追求不止于品牌。卜立君还打造了 “都市农耕体验舱”,服务白领、小朋友;视频号“魔都新农人卜卜”的评论区点赞涌现,意味着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卜立君曾坦言:“和许多女孩一样,我也喜欢上海的精致与浪漫。”而今,她的耕耘营造了上海都市农业的一道“精致与浪漫”的风景线,激励更多年轻人踏上科技农业的奋斗之路。
卜立君
入行近10年的孙菁旌,出身经历与卜立君不乏相似处。其父是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孙姑娘自小对这门学科有朦胧的感觉,以至心底埋下了爱农的种子。然而命运并没有直接安排她进入农门。85后的孙菁旌负笈海外,归来后成了资管2亿元的“金融人”;偶然邂逅淀山湖中一座生态岛,岛上自然和谐的氛围,与金融业竞争激烈的高风险性形成强烈反差,埋藏多年的那颗种子被催生发芽。孙菁旌“遵从本心”,在这座岛上办起了金粹农业专业合作社,培育种植新品种水稻,生产优质大米。
金粹合作社以“机器换人”,农场貌似“无人”,其实是让机器代替农田生产人员。“机器换人”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稻米质量,至关紧要的是降低了大部分员工的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孙菁旌认为:“机器换人”增强了农业生产的魅力,管理岗位大幅增加,能吸引更多年轻人乐于务农,有利于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经营者希冀获得经济利益最大化理所当然,而想到“吸引更多年轻人乐于务农”的社会效益,其站位之高不言而喻。
孙菁旌
社会责任感在上海山鸡孵化专业合作社市场部担任负责人龚雨欣的愿景中也有充分体现。95后女生龚雨欣留学澳大利亚,就职于国际奢侈品品牌企业。三年前回到老家“珍禽之乡”奉贤,在国内率先培育出“申鸿七彩雏”的山鸡孵化专业合作社主管商品鸡和蛋的销售。她将传统农业与康养产业相结合,推出滋补类新产品,延长雏鸡产业链,收获了更高的市场价值。龚雨欣带领年轻团队创办了“上海雏趣园文化交流中心”,科普农业知识,并举办展示现代化养鸡等农业实践体验活动。龚雨欣团队发起乡创计划、农场义工换宿等一系列青年人返乡项目,农业生产基地同时成为文化交流平台,吸引了各地城市青年参与农场建设。龚雨欣希望,不断通过跨界融合与传承创新,吸引更多年轻人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这三位新农人的境界让我油然联想到《回眸》中披露的一个数据:2005年8月,上海市农委曾做过一次千户农民问卷调查,对“你是否愿意子女从事农业?”一题,选“不愿意”达到100%。究其原因,无外乎旧式农民不是“体面的职业”,没有“体面的收入”,过不上“体面的生活”。一些家庭农场的成功使这三个不“体面”逐步成为历史。新农人们的实践,正在不同程度上改变旧时务农者的那种生存状态。
(二)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的途径来促进农民增收;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推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方志权在《回眸》中诠释道:实现融合发展后,都市农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产”,其多功能性内涵,决定了它是一个充满希望多元的朝阳产业。
农村三产融合,意味着通过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分化,实现从单一生产向多元价值创造的转型。传统农业生产通过与后续加工、包装、销售、科技服务等联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原有产业还分化出物流、电商、乡村文旅等新业态。
智慧农业、三产融合是“怎样种地”的最优解,新农人是三产融合的先锋。钱雷创办的上海翼枭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是其中典型。一般人最初接触无人机大多用来拍视频,近几年,无人机常常在庆典活动中充当空中构图的角色;世界上有的地方,无人机被大量用于战斗杀戮,正深刻改变着当代战争形态。翼枭公司运用无人机为公安、消防,尤其是为农业生产、乡村治理、农民生活提供服务。在各个生产环节,河道治理,治安巡逻等应用场景中,无人机技术在实现智能化、自动化进程中发挥了高效的作用。他们还计划用无人机收集数据,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探索无人机加持旅游项目。翼枭公司在乡村天空书写科技新篇章,是低空经济发展中的弄潮儿。
三产融合中,乡村文旅和文创产品是相对门榄较低、启动较易、受益较快的切入口。本书中多个案例说明了这一点。
艺术专业出身的90后毛盾,在松江泖港镇胡光村,创办了“HULA胡光里”。走“艺术创新+城乡共融”之路,田野搭台,咖啡为媒,唱响了田园牧歌。上海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的掌门人王黎娜,发现紫色扁豆花形似蝴蝶兰,可制作盆景,她的扁豆由此跨入了“文艺复兴”。留学英国的海归硕士沈燕燕,祖籍宁波,2017年到嘉定分担了父亲创办的沥江生态园部分管理职责。在探寻标准化种养之路的同时,开拓集水果采摘、种植体验、湿地游览和田园瑜伽为一体的休闲农业项目,为游客提供了亲近大自然,感受现代农耕文化的好去处。
曾穿梭于陆家嘴写字楼的“金领”黄震,成为新农人后,在田里架起了直播间,让网友目睹蔬菜生长的奇妙;他创办的“云端认养”,更是让都市人在家里通过手机当上“农场主”。他在崇明的万禾农场养羊基地,成了上海唯一拥有有机羊肉认证的企业和国家级种养循环标准示范单位。然而,万禾的农业收入仅占35%,其余来自深加工、文旅、碳交易等衍生领域。他打造的羊村和鸟村,吸引市区消费者,食羊观鸟的文创产品颇受欢迎。
农村经济的跨越式的进步,增加了务农者的收入,还吸引了城市人口包括高挍毕业生投身农村从事二三产职业,对城市居民创业也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番茄星球”、“机器换人”、“雏趣园”等带来的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吸引更多年轻人乐于务农效应,不仅是新农人的情怀所致,也是现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三)
除了无人机,上海农业广泛使用的高技术设备还有传感器。据说崇明的水稻田里,埋着数不清的传感器。它们把土壤湿度、温度、pH值、光照强度、病虫害数据实时上传云端,系统能自动作出是否需要浇水、该施多少肥等植保措施的提示。
浦东秀浦路上的滴翠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智慧农业的领军企业,创始人兼CEO安浚,生于贵州山区农村,空军某学院毕业,曾供职金融行业、从事销售业务,收入颇丰。他敏锐地意识到“传统农业就像被遗忘在4G时代的诺基亚”,而农业数字化则是一片蓝海。经过深入调研,果断下海。滴翠智能科技公司从研发针对植物本身进行检测但又不直接接触植物的智能传感器起步,因为有AI加入,比传统的传感器更加高效精确。如今,常常穿着西装脚踩农田泥土的安浚,已把农科服务做到了南北多地,其射频通信芯片模组更是销售全球15个国家;他及时地用上了区块链技术,站到了“农业元宇宙”门口。公司已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型企业和创新项目认证。
安浚
科技农业的一个关键部分是种业。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畜牧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对种源自主可控,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付茂与郏颖杰是上海种业界作出卓越贡献的新农人。
身兼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的付茂,领导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大胆引进国外“高端定制”的最优秀的种猪,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管理平台,矢志不渝打造“华系种猪”,掌握种源自主权。经过类似“专、转、传”的过程,在2016年,全国每10头生猪就有1头含有“祥欣血统”。
付茂
与付茂的业绩交相辉映的是上海惠和种业有限公司副经理郏颖杰。她是“农二代”,出身种业家庭,对种业的方方面面从小耳濡目染;名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在国外攻读整合营销和传播方向的硕士;曾随父亲考察过欧洲种业公司,其知识面之广,视野之宽,不难想象。她秉承“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的理念,带领公司在国内不同的生态带建立新品种测试点,年试验新品种超过2000个。她致力于国际优质品种交流,公司与35个国家的139家种子公司建立了贸易关系。
(四)
本书所涉新农人,多为中青年。如打造“番茄星球”的卜立君、“番茄姐姐”顾凤君,改变葡萄生物钟、进行“双模覆盖8440型”改革而成为“葡萄达人”的卢俊杰,创下华东市场70%、上海市场90%占有率的“扁豆姑娘”王黎娜,使青浦白鹤镇草莓8斤装一盒售价320元红遍全国的“草莓姑娘”周瑜等。
几位“爷叔”辈人物的业绩也不遑多让。
黄伟,曾在日本工作了25年,从事化装品网上销售。结识了日本一位资深果农,接受他的提议,立志要在上海种最好的桃子。黄伟在青浦金泽三塘村承包了一块土地,成立哈马匠果园,主产桃子。黄伟深谙“干农业,需要匠心精神和科学理念”并努力践行,目前哈马匠果园的生产水平已达到日本著名果乡山梨县的八九成;其水蜜桃在本市高端餐饮店一个卖到88元,竟然还是供不应求。
难能可贵的是,哈马匠果园这些年接待了各地5千多位上门取经者,黄伟数十次应邀赴长三角地区,向外地桃农无私传授技艺。他还计划仿效日本农协,建立产业联盟,承担市场调查、提供品种和技术、回购产品统一销售,让桃农可以一门心思搞生产。
产业联盟通过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应可降低运营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祝愿黄伟心想事成!
黄春,30年“蟹味人生”,崇明岛上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崇明是赫赫有名的中华绒螯蟹的发源地,但本地河蟹池塘养殖业由于环境原因和长期处于粗放模式,产品个头小被戏称为“乌小蟹”。黄春从捕捞转卖蟹苗起步,赚得第一桶金,尔后在外地养蟹20年大获成功,崇明“蟹王”名声鹊起。2009年,黄春打回老家。彼时,崇明的养蟹业开始走上“良种加良法”标准化正轨。黄春的上海宝岛蟹业有限公司更是凭借高校和研究机构专家助力,为选育国家级良种“江海21”作出了贡献。崇明推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黄春把蟹塘当作“生态细胞”,养蟹实现绿色零碳。
2013年,宝岛牌崇明清水蟹一举斩获全国河蟹大赛“金蟹奖”。合作开发优质品种在继续,10年后,繁育出长势快、体型大、膏黄丰腴的“崇明1号”蟹苗。2022年出任上海崇明河蟹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蟹王”,在优化管理模式、实现三产融合过程中,带动中小螃蟹养殖户共同发展,并吸引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养蟹。深加工产品蟹粉、蟹肉罐头远销海外,“宝岛蟹庄”游客纷至沓来。2024年11月,人民网上海频道以《崇明:崇明“乌小蟹”到崇明清水蟹》为题,报道了崇明从大养蟹到养大蟹的迭代转变。
拙文对本书中新农人的概述,虽不至挂一漏万,顾此失彼难免。相信读者披览全书,定能获取更深切的阅读体验,对新农人有更全面的了解并从中得到各种启示。
农业现代化的路还很长,农人们尚需努力。可以确信的是,只要继续保持激情,敢于创新,砥砺前行,那么,我们不仅能在摩天大楼眺望沪郊大地之美,而且,“最大的奢侈品就是乡村”(方志权语)的理想,笃定终将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