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丛台夜雪,黄歇和李嫣的初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0 11:03:00    
图片

邯郸夜雪 和一个人的遇见

——《春申君传奇》⑫

沈国冰

公元前273年,是一个极为混乱、多灾的年份。列强之间攻伐不断,烽烟连天。

1.左徒使赵

公元前273年冬天的一个上午,赵国都城邯郸异常寒冷,护城河上结了厚厚的冰,有孩童在冰上玩耍,民众推着手推车从冰面上碾过。

太阳悬挂在天上,虽然也有阳光,但显得有气无力。

北风尖叫着,像一把钝刀,刮过邯郸的城墙垛口,发出呜咽的声响,卷着街面上零星的枯叶,打着旋儿,预示着一场更大的寒潮即将降临。

楚国的左徒、太子傅黄歇率领的使团车队,此刻正进入邯郸城。

此前不久,黄歇受楚顷襄王派遣出使秦国,以异于常人的智慧和雄辩,说服了秦昭襄王召回白起率领的秦、韩、魏攻楚联军。

黄歇因此而闻名于列国。

无论秦昭襄王怎么威胁、利诱,赵惠文王都保持着独有的理智和清醒,没有受到秦昭襄王的武力裹挟,拒绝参与秦国主导的出兵攻楚。

赵惠文王的举动,无声地向楚国释放着善意。

惺惺相惜,楚、赵都有意互相友好、彼此借力。

作为对赵惠文王善意的回应,楚顷襄王派遣黄歇出使赵国。

此刻,黄歇正端坐在赵王宫的偏殿之上。

黄歇身着楚国特有的深衣,衣料是上好的吴锦,色泽沉稳而贵气,腰间玉带紧束,衬得他身形挺拔,面容俊朗中透着一股儒雅与坚毅。

黄歇此次奉楚王之命出使赵国,主要目的是巩固楚赵之间的友好邦交,在强秦虎视眈眈的危局下,寻求更多的同盟支持。

赵惠文王对这位来自南方大国的年轻左徒早有耳闻。黄歇的才名,在诸侯间亦有流传。

会见的过程颇为顺利,赵惠文王言辞恳切,表达了对楚国的重视以及联合抗秦的意愿。

黄歇则不卑不亢,引经据典,既阐述了楚国的立场,也对赵楚交好的未来进行了美好的展望。

一番交谈下来,赵惠文王对黄歇的见识与气度更加赞赏。

会见完毕,赵惠文王说:“寡人近日感染风寒,身体痛热不适,不能款待左徒同饮,请左徒见谅。”

但赵惠文王委托平原君赵胜设宴款待黄歇。

平原君赵胜,赵惠文王亲弟,时任赵相,早就闻名于诸侯。

平原君赵胜系赵国第二号人物。赵惠文王在自己患病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委托平原君赵胜设宴款待黄歇,是赵国接待黄歇的最高规格,既表明了赵惠文王对赵国的高度重视,更显示出对黄歇的极为尊重。

平原君赵胜在府邸设盛宴。

平原君赵胜的府邸在邯郸城内占地广阔,气象恢宏。

晚间,府中张灯结彩,灯火通明,歌舞阵阵,丝竹悠扬,空气中弥漫着美酒与佳肴的香气。

黄歇在侍从的引领下步入宴会厅。

平原君赵胜早已在门口等候,眼神锐利而热情。

见到黄歇,平原君赵胜立刻快步上前,伸出双手,笑容满面:“仰慕左徒大名已久,今日得见,实乃终生之幸!”

“君名满列国,歇倾慕已久,实为歇之楷模!”黄歇拱手还礼,语气谦和,“歇此次出使贵国,还望平原君多多关照。”

“说这些就见外了!”平原君赵胜一把握住黄歇的手,将他引入席中,“快请入座,今晚吾与左徒不醉不散!”

宴席之盛大,远超黄歇的想象。珍馐美味流水般上席,赵国的美酒醇厚浓烈,杯盏交错间,宾主相谈甚欢。

黄歇学识渊博,谈古论今,对天下大势有着独到的见解;平原君广交天下名士,见识亦广。两人从治国安邦之策,谈到诸侯间的合纵连横,又说到各自国家的风土人情,竟发现彼此有许多共鸣之处。

“左徒真乃人中龙凤!楚国得左徒,实乃大幸!”

平原君赵胜端起青铜酒樽,一饮而尽,眼中满是欣赏,“不瞒你说,赵某此前只闻先生才名,今日亲见,方知先生不仅才学过人,更有经天纬地之才,与先生交谈,真如醍醐灌顶,相见恨晚啊!”

黄歇亦举起酒樽,笑道:“平原君过誉了。能与平原君这样的贤达相交,黄某亦是深感荣幸。赵国多贤士,平原君门下更是卧虎藏龙,黄某此次来,正想多向诸位请教。”

两人你来我往,畅饮谈叙,气氛热烈而融洽。

席间,平原君的门客中亦有能言善辩之士,与黄歇交流,黄歇皆能从容应对,妙语连珠,引得众人阵阵赞叹。

不知不觉间,夜色已深。

宴会上的喧嚣,渐渐化作了知己间的倾心长谈。

2.邯郸夜雪

盛宴终有结束之时。

宾客们带着微醺的醉意开始告辞。

黄歇与平原君站在府邸门口,互道珍重。

就在此时,天空中忽然飘起了雪花。

起初只是零星几点,细细密密,落在灯火映照的地上,转瞬即逝。

但很快,雪势便大了起来,大片大片的雪花如同鹅毛般,从漆黑的夜空纷纷扬扬地飘落,天地间迅速被染上了一层朦胧的白色。

“下雪了!”这是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平原君望着漫天飞雪,兴致大增,“邯郸的冬天虽寒冷,得见左徒却暖意如春。左徒可愿与赵某一同,夜游丛台,赏这邯郸雪景?”

黄歇本就有些意犹未尽,此刻看见漫天飞雪,更是心中感怀万千。他来自气候温暖的楚国,对这北方的大雪,自有一番新奇之感。“能与平原君共赴邯郸夜雪,共游丛台,实乃雅事,黄某求之不得。”

“好!”平原君哈哈大笑,“来人,取锦袍来!再备些暖酒,我们去丛台!”

丛台,乃邯郸城中的名胜之地,是赵王观看歌舞、宴请宾客、庆贺征战胜利之所,建于高台上,登临其上可俯瞰邯郸全城。

当时,丛台驰名列国。列国人士,皆慕名丛台。

此刻雪夜游丛台,想必另有一番景致。

两人各自披上厚实的锦袍披风,带着几个贴身的随从,登上车驾,向丛台而去。

寒风吹过,带着雪花,打在脸上有些冰凉。但两人谈兴正浓,且畅饮之后浑身燥热,浑然不觉得寒冷。

“左徒,你看这雪,下得真大啊!”平原君望着漫天飞雪,感慨道,“这天地间,一时竟如此洁白。”

“是啊!”黄歇抬头,雪花落在他的睫毛上,微微一颤便融化了,“北国风光,果然与南方不同。这雪,气势磅礴,倒也应了平原君的万丈豪情。”

远处的丛台,在灯火与雪光的映照下,轮廓隐约,宛如仙境。

人流如织,喧哗喧闹,歌舞雷动,灯火璀璨,原来丛台的夜生活,是这样繁华。

3.阿鸾的心思

丛台不仅是闻名列国的旅游之地、娱乐之地,这里也是赵国各地普通百姓淘生活的沃土。

坊间传言,想玩什么,就到丛台;想买什么,就到丛台。

当然,在狼烟四起、征战不休的年份,在邯郸雪夜中来到丛台赏景、品茗、饮酒,享受这样雅趣,也只有黄歇和平原君这般权贵们才能企及。

这天晚上,在丛台的一个街角处,两个小小的身影,瑟缩地站在墙角,几乎要被纷飞的大雪所包裹。

那是两个看起来不过十岁的卖鞋少年。

在他们面前,一只柳条编织的篮子,装满各式各样棉鞋。

他们穿着单薄而破旧的衣服,上面打着补丁,根本无法抵御这刺骨的寒风。

一个少年,要高一些,被冻得发抖,却努力地挺直着小小的身体,似乎想让自己显得精神一些,好吸引路人的注意。

另外一个少年,身形更为瘦小一些,脸蛋冻得通红,嘴唇也有些发紫,头上戴着一顶旧帽,压得很低,遮住了大半个脸,只露出一双眼睛,此刻正怯生生地望着街道上来往的行人。

这两个卖鞋少年,一个是阿园,一个是阿鸾。

在生活和情感的双重重压下,漫长而孤独的长夜,年轻的赵氏不甘心,她重拾少女时就很拿手的手工,巧手缝制各式鞋子。

阿园作为兄长,不得不早早就挑起生活的重担。他听说丛台或许能卖掉一些鞋换些粮食,便经常带着阿鸾,到丛台来卖鞋。

赵氏不放心,就把阿鸾装扮成了男孩子模样。

阿园、阿鸾在丛台卖掉不少鞋子,成为他们一家三口主要经济来源。

这天下午,阿园挑着棉鞋,带着妹妹阿鸾,依旧到丛台来卖棉鞋。

可是那天下午很奇怪,寒风呼啸,天寒地冻,一个下午只卖出几双棉鞋。

天阴沉沉的,将要下雪。

阿园几次想回家,但阿鸾一直坚持着,因为阿鸾想把棉鞋全部卖掉,给阿母买一块她思慕已久的头巾。

阿鸾已经积攒了一些钱,但还差一些。如果这次能够把棉鞋多卖掉一些,就攒够买下那块头巾的钱了。

阿鸾想把这块头巾送给阿母,给阿母一个惊喜。

阿鸾想象着阿母见到头巾一定很惊喜,阿母戴上这块头巾一定好好看。

行人只是匆匆走过,甚至没有看他们一眼。

希望一次次燃起,又一次次破灭。阿鸾的眼睛里蒙上了一层水汽,不知道是雪花融化,还是失望而委屈的泪水。

在阿鸾的坚持下,他们一直站在那里,直到夜晚的来临。

后来很多年,每当阿鸾回想起丛台的那个寒风凛冽的下午,想到幼小的自己,怎么会那样果敢而决绝地坚持而不放弃,阿鸾似乎觉得,好似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暗暗地牵引着她,让她一直站在街角的风雪里不放弃、不离去。

只是为了,和一个人的遇见。

4.此生的初见

黄歇与平原君一行,正说笑着大步而来,走过这条街。

甲士在他们周围护卫着。

随从们手中的灯笼,将前方的雪地照得一片明亮。

当今赵王的亲弟、当朝相国、平原君赵胜,陪同来赵国出使,以雄辩之才说服秦王退兵的楚国左徒、太子傅黄歇,夜游丛台!

这个讯息,很快传遍丛台的角角落落。

平原君赵胜和左徒黄歇所过之处皆被围观,丛台一时人潮汹涌、街道拥堵。

黄歇和平原君一直是阔步而行,速度很快。

黄歇的目光,无意间扫到了街角那两个小小的身影。

在这风雪之夜,在这灯火辉煌的丛台,这两个衣衫褴褛、瑟缩在街角的少年,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他慢下脚步。

平原君察觉到他的停顿,问道:“左徒,怎么了?”

平原君顺着黄歇的目光看去,也看到了街角的那两个孩子。

随从禀报:“回禀平原君,是两个卖棉鞋的小孩,说是一天没卖出去了,也没吃东西。”

黄歇的心莫名地刺疼了一下。

这让他想起了楚国的一些贫苦百姓,在苛政与战火之下,生活亦是艰难。

这两个孩子,不过十岁左右,本该是在父母膝下宠溺的年纪,却要在这寒冬风雪之夜里,忍饥受冻地卖鞋求生活。

“看看去。”黄歇和平原君来到街角。

阿园和阿鸾这两个孩子,和两个衣着华贵、气势不凡的两个大人物,在雪夜里面对面。

寒冷、饥饿和恐惧,让阿园和阿鸾不停地颤抖,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两个大人物怎么会来到他们面前。

“都买下来。”黄歇语气平静地说道。

随从有些意外,但立刻应道:“是!”

随从把几个银锭递给阿园,拎走了一篮棉鞋。

平原君看了黄歇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了然,随即笑道:“左徒心善。乃君子风范!也好,买了他们的鞋,让他们早点回家去吧,天气这么冷,别冻坏了。”

突如其来,阿园和阿鸾都呆了。

他们做梦也没想有到,会有人买下他们所有的棉鞋,还给了这么多钱。

阿园捏着那几个热乎乎的银锭,手都在发抖,一时之间,竟忘了说话。

黄歇和平原君继续前行,已经走出好远。

突然,黄歇却折转回来。

黄歇将自己身上的锦袍披风解下,轻轻披在了阿鸾的身上。

柔软而温暖的触感瞬间包裹了阿鸾,那从未有过的温暖,让她忍不住打了个哆嗦,随即是一股巨大的暖流,从身体一直涌到心里。

她从未穿过如此暖和、如此华丽的衣服,甚至连摸都没摸过。她怔怔地看着眼前这个陌生的大人,嘴唇动了动,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阿园也惊呆了,他看着那件披在妹妹身上的锦袍,又看看黄歇,一时之间,竟不知道该如何反应。

阿鸾此刻抬起了头,那顶旧帽滑落了一些,露出一张极其清秀的小脸,虽然冻得通红,却难掩面部轮廓的精致。

尤其是那双眼睛,此刻正望向黄歇,清澈得像山涧里的清泉,不染纤尘。

四目相对。

隔着纷飞的大雪,隔着几步的距离,黄歇的目光,与那双清澈无邪的眼睛,似乎发生了某种难以言喻的碰撞。

那双清澈的大眼睛,此刻正一眨不眨地看着他,带着惊奇,也带着感激。

那眼神太干净了,像这初落的雪,却又承载着与年龄不符的沉重。

“穿上吧,暖和些。”黄歇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快回家去,别让父母担心和牵挂。”

说完,他站起身,不再多言,转身走回了平原君身边。

平原君看着他,眼中带着一丝赞许,也没有多问,只是吩咐随从:“走,我们继续夜游。”

黄歇回头,又看了一眼那个街角。

阿园拉着阿鸾,向他们躬身致谢,然后紧紧裹着那件对于他们来说过于宽大的锦袍,转身,深一脚浅一脚地,消失在风雪弥漫的街道尽头。

雪,还在下着,纷纷扬扬,将刚才的一切痕迹,慢慢覆盖。

似乎,一切都不曾发生。

黄歇心中,却似乎有什么东西,被那一双清澈的眼睛,悄然触动了。

他与平原君并肩,向高耸的丛台走去。夜雪映照下的丛台,更显巍峨与华美。

只是此后,黄歇的脑海中,时不时会闪过那两个在寒风中瑟缩的小小身影,以及那双在风雪中与他对视的、清澈无底的纯净、明亮的眼睛。

他只知道,这个邯郸的冬夜,因为那场雪,因为那两个孩子,而变得有些不同了。

雪花落在丛台的檐角,落在他的肩头,也似乎,落在了他的心间,留下了一点微不可察的印记。

邯郸的雪夜,还很长。丛台的雪,还在继续下着。

而属于黄歇的传奇,以及他与那对少年兄妹的故事,才刚刚在这丛台的夜雪中开始。

想来,此生,和谁遇见,或许都是前世的安排。

图片来源于大皖新闻、闵行区博物馆、今日闵行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图片

点分享

图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