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 题: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好事会发生——专访“05后”中国女冰门将詹佳慧
新华社记者胡佳丽、王浩明、赵紫羽
在不久前结束的女子冰球世锦赛上,刚满19岁的中国队门将詹佳慧表现抢眼,为中国女冰成功保组立下奇功。五场比赛中,她面对对手187次射门,扑出176球。
国际冰联理事会成员玛尔塔·扎瓦兹卡评价道:“本次世锦赛中国队的年轻球员,尤其是门将詹佳慧的表现非常突出,她的扑救率很高,展现了极强的能力和潜力。”
这位2006年出生的北京姑娘,在冰场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稳和成熟。比赛中,她是门前坚不可摧的防线;赛后,她总以温暖的笑容面对镜头,洋溢着中国青年的自信。
“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我崩了,全队就崩了,所以我的内心必须非常坚定。”她说,“我始终相信,只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好的事情会发生。”
(小标题)从板凳到首发,她用两年完成蜕变
本届女冰世锦赛上,詹佳慧以首发门将身份征战五场比赛,扑救率近94.12%。
“我对自己的发挥是满意的。这是我目前参与过强度最高的比赛,很累,但我真的很享受这个过程。每次上场前我都很兴奋。”詹佳慧坦言,虽然球队只赢下一场比赛,还有一场在点球大战中告负,但这次比赛让她收获了更多信心,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3年世锦赛,同样是在深圳,她首次入选国家队但并未得到上场机会。两年后,她已经成为球队的一号门将。
谈及心境的变化,她回忆起第一次代表国家队站上冰场的场景:“2024年能够有机会穿着国家队队服上场,衣服背面有我的名字、我的号码,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事情。有了去年国际赛事经验,也为我今年参加冬奥会预选赛、世锦赛做了非常好的心理铺垫。”
从替补到主力,她走得踏实且纯粹——“为国争光,也为自己争口气”。
(小标题)把国旗和长城印在头盔上
詹佳慧五岁半开始接触冰球,初二起赴美留学,在冰球强州明尼苏达成长为高中球队的首发门将。去年升入常青藤盟校达特茅斯学院后,她如愿在美国女子冰球大学联盟NCAA(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第一级别联盟打球。
代表国家队征战时,詹佳慧常常成为校园新闻的焦点。“目前只有几名中国冰球球员在NCAA打球,所以对我们学校来说应该是件很少见的事,我代表国家比赛,学校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帖文说‘我们学校的詹佳慧代表中国队参加比赛啦’。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冰球,我觉得非常荣幸。”
除了稳定的场上发挥,詹佳慧的守门员头盔也吸引了不少目光。她特意将五星红旗、个人签名以及长城设计在头盔的后背板上。
“我希望自己像长城一样,守住中国队的球门。”她说,“这些设计让我始终记得,我是一个在国外打球的中国人,我要做到最好。”
(小标题)“我真的很喜欢点球大战!”
点球大战对于许多球员而言是一场心理拉锯战,但对于詹佳慧来说,却是一种特殊的享受。
“点球大战是我和对方球员的正面对决,如果我守住了,就能为球队带来好的结果。当然被进球时,肯定也会觉得对不起大家。”她笑着说,“看到对手的射门被我扑出,生气地从我身边滑过去,那一刻心里是非常满足的。”
在与法国队的比赛中,中国女冰鏖战至点球大战,虽最终惜败,但詹佳慧七次扑救成功,展现出惊人的稳定性。“虽然第八个球没能扑住,但能有这样的机会让我很兴奋。比赛打到点球大战说明我们的队伍尽全力去拼了。”
在这项注重团队协作的集体运动中,守门员却常常是孤独的。但詹佳慧说:“我真的非常喜欢每一次球打到我身上的感觉,让我觉得我的努力是有回报的。”
“我非常开心能够为球队守住那么多球,也为队员们做好保障,让她们可以放心地去进攻、进球,能承担这样的责任是我的荣幸。”她说。
(小标题)冰场之外,她还有梦
在冰场上奋力扑救,在生活中追逐梦想,詹佳慧的人生目标并不止于运动员。她还有一个理想:成为一名医生。
“我现在非常喜欢病理学。”她提到自己在上个学期完成的一份实验报告,内容是关于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病理筛查软件,帮助更多女性进行宫颈癌早期诊断与健康管理。“我在大二时需要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我希望能读生物专业,未来有机会就去考医学院。”
此外,詹佳慧对语言有着强烈兴趣,她不仅精通英语,还能流利使用法语,并正在自学韩语。“这次比赛遇到法国队,我会和她们用法语交流。作为一个中国人,可以通过比赛联系到世界上不同的队伍和队员,就像地球村一样,我非常开心。我的大学队友是捷克人,我现在也很想学一学捷克语,方便日常沟通。”
世锦赛结束后,詹佳慧立刻赶回美国继续学业。“学校已经开学三周了,我落下了不少课程。虽然春季学期学校冰场化了冰,但我会跟队友一起到周边找冰场训练,一周两三次。夏天过暑假,大家还是会聚在一起打球。”
她笑着说:“打冰球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我要珍惜每一刻在冰上的机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