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博物馆的“蝠桃瓶”文创台灯、发光冰箱贴,让网友吵翻了。
蝠桃瓶,全名“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国家一级文物,上博镇馆之宝之一。瓶身以粉彩绘寿桃八枚与蝙蝠两只,寓意福寿无边。在现存传世品中,同类文物仅此一件,足见其珍贵。然而在2002年前,蝠桃瓶曾流落海外,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被美国里德家族当作台灯使用了长达40年。
网友吐槽上博“蝠桃瓶”的推文
对此,有网友指责,上博以蝠桃瓶为原型做台灯、发光冰箱贴,是拿文物伤疤当卖点,“它可以是丝巾、水杯,但唯独不能是台灯”,“好比制作圆明园蜡烛,让人点来烧”。但也有网友表示,“创伤经历也是文物的一部分,要正视历史,而不是刻意回避”,“瓷瓶本身就具备多种功能,没有必要上纲上线。”
舆论发酵后,上博方面也做出了回应。蝠桃瓶的文创有41种,瓷瓶台灯此前已销售30年;流落期间,蝠桃瓶被保存良好,里德家族将蝠桃瓶改造为台灯,也是因为当时欧美流行用瓷器做台灯。这种器物“二创”行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一直存在,并不是网友所称的“糟蹋文物”。
上海博物馆以蝠桃瓶为原型开发的各类文创
眼下,争议虽然告一段落,但留给博物馆和文创界的思考还有不少。文创产品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博物馆除了要“尊重历史”“征询捐赠人意见”,更要尊重广泛的民意,如不审慎对待,就可能造成误解和伤害。蝠桃瓶飘零异乡成为台灯,又在爱国商人的奔走下重归故土,这段跌宕历程中,既有民族伤痕,亦有文明韧性。真正欣赏它的人,不会回避这段过去,同时更希望关于它的文创产品,能兼具创新活力和历史温情,既不忘曾经的颠沛流离,更辉映今日的从容自信。
这场争论也没有对错之分,大家如此广泛地讨论一个文创产品,也是各自捧着“在意”,提醒对方守护历史的“珍贵”,反映的是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也是文化活力的体现。文物是记忆的活化石,每一次复刻转化都是历史的再书写,需以慎重的笔触平衡“艺术与伤痛”“创新与敬畏”。
来 源:长江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