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至28日
一场汇聚全球青年力量的
文化盛宴在红河州精彩上演
2025国际青年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主题
对话系列活动
通过圆桌对话、实地参访、
青年夜话等多元形式
为来自老挝、尼泊尔、
马来西亚、越南等近20个国家的
驻华使节、国际青年代表
及媒体智库代表
搭建起深度参与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平台
三天时间里
国际青年们在红河的土地上
探寻历史脉络、体验非遗魅力、
感悟生态智慧
不仅收获了难忘的记忆
而且肩负起传承文化、
守护和平的青春使命
为推动文明多样性注入了鲜活动能
2025国际青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对话活动现场
非遗体验:搭建文化交融的“连心桥”
红河是多元文化共生的沃土,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遗存,成为国际青年触摸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活动期间,青年代表们先后走进蒙自市芷村火车站、贲古银坊、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在行走与体验中解锁文化交流的新维度。
国际青年们参观芷村火车站
芷村火车站作为百年滇越铁路的重要站点,见证了中越两国过往的经贸往来与人文交流。站在斑驳的铁轨旁,越南青年阮芳华感慨万千:“从前只在课本里读到中越交往的历史,今天亲眼看到车站留存的物资运输痕迹、行人往来印记,才真正明白铁路不只是一条交通线路,更是串联两国生活、经济与情感的‘纽带’。”这份跨越国界的共鸣,让历史场景变得鲜活而立体。
国际青年们参观西南联大蒙自分校
在贲古银坊,非遗银器制作技艺的精湛工艺吸引了众人目光。阿尔巴尼亚青年王亨利围着银匠师傅驻足观察,不时询问制作技巧,眼中满是好奇与赞叹;而在美食体验环节,尼泊尔青年李芮品尝过桥米线后,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连连称赞:“每一种美食背后都藏着当地人的生活智慧,过桥米线的食材搭配与制作手法,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创造力。”
国际青年在贲古银坊驻足观察
滴水苗城的风雨廊桥则成为非遗技艺体验的“打卡地”。在这里,国际青年们亲手参与苗族刺绣与蜡染制作,有的穿针引线勾勒民族图案,有的在蜡布上细心描绘,更有人写下“我爱红河”的字样,将对这片土地的喜爱融入作品之中。马来西亚青年王馨宁手持自己完成的刺绣作品,动情地说:“苗族刺绣就像‘穿在身上的艺术品’,每一个图案、每一根针线都凝结着苗族人民的智慧,这种将文化融入生活的方式,让我深受触动。”从历史遗址到非遗工坊,每一处参访点都成为文化交融的载体,让不同国家的青年在体验中增进理解,在交流中凝聚共识。
青年收获:在红河魅力中感知多元价值
除了文化体验,红河在生态产业、民族医药、自然保护等领域的发展成果,也让国际青年们收获了超出预期的认知。从现代化产业园区到原生态自然保护区,青年们在行走中见证红河的多元魅力,在感悟中深化对中国发展理念的理解。
国际青年们参观虾青素生产基地
在屏边县生态产业园区,全球最大天然虾青素生产基地的规模化生产场景,让马来西亚青年郑勇诚直呼震撼,“从未想过天然虾青素能实现如此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这里的技术水平与发展理念,为我们国家的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而在中国・云南苗医药博物馆,丰富的中药材展品与苗医药发展历史,让对中医药抱有浓厚兴趣的老挝青年安吉眼前一亮:“中国地大物博,博物馆里很多中药材在老挝都未曾见过,屏边就像一座大型的植物基因库,苗医药的传承与发展,让我看到了民族医药的独特价值与魅力。”在了解屏边苗族迁徙史、发展史的过程中,青年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坚韧与活力。
国际青年们在人字桥下合影留念
百年滇越铁路人字桥是此次参访的“重头戏”。这座架于两座大山之间的铁路桥梁,是云南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也是我国第一条通向国外的铁路。站在桥上俯瞰,亚美尼亚青年颜爱玲由衷赞叹:“在这样险峻的地形上架起桥梁,不愧是建筑力学的奇迹。”而在屏边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徒步森林、呼吸新鲜空气的体验,让乌克兰青年索菲亚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令人惊叹,徒步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从产业发展到自然保护,从工程奇迹到民族医药,红河的多元魅力让国际青年们拓宽了视野,也深化了对“可持续发展”“文明多样性”的认知。
未来行动:以青春之名践行“和平接力”
如果说实地参访是“感知之旅”,那么圆桌对话与屏边夜话则是“思想碰撞之旅”。两场活动以“零距离”对话的形式,让各国青年围绕世界和平、文化遗产保护、非遗传承等议题各抒己见,凝聚起“和平接力・青春同行”的行动共识。
圆桌对话
在圆桌对话中,各界代表的分享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多元思路。尼日利亚首位女火车司机、第二届“兰花奖”友好使者奖获得者白杨,结合自身经历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价值:“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各部门联动形成保护合力,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产生新的价值和作用。”她的话语中,满是对文化遗产传承的坚定。史图馆平台负责人屠本源则分享了新媒体传播历史文化的实践:“我们通过短视频、互动课程等形式,让厚重的历史文化‘活’起来,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文化遗产,这是新时代传承文化的重要路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海菜腔省级传承人李怀秀、李怀福,则以“非遗不能关起门来传承”的理念,讲述了云南非遗走向世界的生动故事:“我们带着彝族海菜腔走进国际舞台,与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交流合作,既传播了中国非遗,也吸收了其他文化的精华,这种双向互动才是非遗传承的生命力所在。”
屏边夜话
屏边夜话则以更具烟火气的氛围,为各国青年与屏边本地青年搭建了深度交流的平台。屏边本地青年陶金慧以三首悠扬的苗族歌曲点燃现场氛围,清亮的歌声里满是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坚守。“苗族歌曲里藏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与记忆,我想通过歌声守护这份传承,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透过旋律感受到红河屏边的文化瑰宝。”她在演唱结束后动情分享,真挚的情感引发全场共鸣。
国际青年与苗族青年共同点燃篝火
来自塔吉克斯坦的青年何洛晗感慨道:“这几天在红河体验的苗族刺绣、蜡染,还有美味的过桥米线,都是特别珍贵的文化财富。回去之后,我会通过校园分享、社交媒体等方式,把红河的非遗介绍给本国的同龄人,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的魅力。”屏边本地青年王乙吉则从“舌尖上的非遗”切入,分享了自己对饮食文化交流的见解:“屏边花米饭不仅是一道美食,而且是我们当地文化的‘使者’。它的制作工艺蕴藏着生活的智慧,未来可以通过美食文化节、烹饪体验等形式,让更多国际朋友感受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来自马里的青年李成则将目光聚焦生态与文化的协同保护:“屏边大围山的生态保护成果让我印象深刻,其实生态资源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计划把红河的生态保护经验带回本国,探索适合我们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让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相互助力。”
国际青年们品尝过桥米线
交流尾声,天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第二届“兰花奖”杰出成就奖入围嘉宾青木信夫,结合自身多年深耕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经验,与在场青年分享了感悟:“文化传承不是单一地‘守护’,更需要‘创新’与‘联结’。今天看到各国青年愿意为文化遗产保护发声、行动,让我感受到青春力量对文明延续的重要意义。希望大家能带着这份热情,成为不同文明之间的纽带,让文化遗产在交流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夜色中,不同语言的交流、不同观点的碰撞,汇聚成推动文明互鉴的青春力量。
记忆之上,使命同行
三天的红河文化之旅虽已落幕,但国际青年们的文化使命才刚刚启程。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对红河历史、非遗、生态的鲜活记忆,而且是守护人类文化瑰宝、促进文明多样性的青春使命。正如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第二届“兰花奖”友好使者奖入围嘉宾杨航在活动总结中所说:“红河的体验让我明白,文化遗产不是孤立的‘过去式’,而是连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现在式’与‘未来式’。未来,我愿意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用青春力量为世界和平与文明互鉴贡献力量。”
此次活动
不仅为红河文化走向世界搭建了桥梁
而且为全球青年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提供了实践样本
相信在“和平接力・青春同行”的倡议下
更多国际青年将加入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
以青春之名
绘就文明互鉴的新图景
让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来源:云南红河发布
编辑:肖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