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现代职业学校,有一个远近闻名的世界冠军团队:近五年来,现代汽车专业群的学生共获得市级荣誉40余项,国家级荣誉20余项,其中学生杨山巍、徐澳门和朱俊峰分别荣获第44届、第45届、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金牌。
当弟子披上国旗,登上领奖台的那一刻,台下总有一个身影为他们鼓掌欢呼。他就是金牌选手们的幕后恩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现代职业学校汽车实训中心主任、汽车专业主任,高级讲师马波。
因为热爱,帮他攻克教学技术难关
马波曾经是一位专业英语8级的英语教师,却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匠人之路”。前些年,学校汽车专业发展蒸蒸日上,在迈向世界一流的过程中,学校专业发展急需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教师。这对马波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量身定制”的转型好机会。
当马波从词汇与语法的世界步入满是工具、金属与油漆的实训车间,他说,感受到的不是隔阂,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一个钣金面上的凹陷,一道如何才能完美无瑕的漆面。解决问题的路径,不再是书本上的理论推演,而是手、眼、心与工具的协同作战,是无数次尝试后的灵光一现。”这段神奇的“跨界”经历,让他找到了自己的热爱。也正因为这份热爱,帮助他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在教学工具与设备革新方面取得了多项令人瞩目的成果。
他研发的磁力贴车身测量尺,解决了传统测量工具操作繁琐、精度不足的问题。“传统的测量尺在使用时,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调整和校准,而且测量结果往往不够准确。”马波介绍道,“而磁力贴车身测量尺利用磁力吸附原理,操作更加简便快捷,能够大大提高测量效率和精度。”这一创新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为行业带来了显著的技术进步。
车身钣金实训课堂上,金属碎屑飞溅问题长期存在,一粒小铁屑都可能成为伤害学生的“隐形暗器”。凭借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责任感,一头扎进护目镜的安全改良工作中。
他带领学生反复试验,不断调整护目镜的遮蔽范围。经过长时间的设计和试验,他改良的护目镜显著降低了切割时铁屑入眼的风险,设计的两种训练板件在全国多个院校和国家级比赛中得到应用,得到了行业的高度评价。这些攻关成果不仅提高了维修效率和质量,还降低了成本,为行业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马波还参与开发了虚拟仿真焊接设备。该设备技术领先,有效降低了实训成本和安全风险。“焊接实训需要消耗大量的材料和能源,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马波说,“虚拟仿真焊接设备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焊接操作练习,不仅节省了成本,还提高了安全性。”这一设备被指定为国家级比赛专用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在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方面,马波同样积极创新。他引入世界技能大赛评分标准和虚拟仿真设备,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模、评、练”教学模式。“通过模拟世界技能大赛的场景和评分标准,让学生提前适应比赛的节奏和要求,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平。”马波解释道。这种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水平,2020年,马波凭借这一模式获得了上海市教学能力大赛特等奖,并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前沿领航,搭建产教融合桥梁
“职业教育不能脱离实际产业需求,只有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到真实的行业场景和技术,他们毕业后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身为学校的汽车实训中心主任,马波站在汽车车身修复行业的前沿,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行业动态,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创新模式。他提出的“名企引领、按岗定制、工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犹如一座坚实的桥梁,精准地连接起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固有界限。他积极与多家知名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引入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为学生打造了一流的实训教学环境。
在他的引领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日益紧密。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和就业机会,还参与到课程开发和教学指导中来。而学校则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定制化培养人才,使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无缝对接。这种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汽车专业群的学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五年内,学生获得市级荣誉40余项,国家级荣誉20余项,世界级荣誉3项。其中,学生杨山巍、徐澳门和朱俊峰分别荣获第44届、第45届、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金牌,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也彰显了马波老师产教融合模式的成功。
实践育人,培育顶尖技能精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波始终坚信这一点。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独创了“巧练 + 反思 + 攻破”培养法,手把手指导学生攻克车身修复中的复杂技术难点。
在课堂上,马波老师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他亲自示范每一个操作步骤,耐心地讲解技术要领。同时,他也是一位匠心精神的传播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情怀。“我希望学生们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正确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热爱自己的职业,追求卓越。”马波老师说。
他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近几年,他指导40余名学生参加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海市中华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及世界技能大赛等。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多名学生在世界级、国家级技能大赛中斩获金牌,练就了一手“精准修复”的硬功夫,成为行业认可的技术骨干。
对于弟子们来说,马波帮他们指明了方向,给了他们人生的目标。
“世赛”冠军选手朱俊峰被称为拥有“金手指”的汽车“整形师”,当年,他从贵州来到上海读书,半年后进入车身修复专业。“马波老师在课堂上是严师,平日里就像我家人。”朱俊峰说,马波老师带着他备战世赛,让他有了奋斗的目标,而他对于细节的追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匠人精神”,“我记得很清楚,修门板的精度只要在1毫米以内就可以,但马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是0.5毫米。”正是这样“更严一点”的要求,造就了一支世赛的冠军队伍。
“他告诉学生们,修复的不仅是车身,更是对品质的坚守。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汽车车身修复技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现代职业学校校长曹蓉说,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树立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如今,很多车身修复专业的学生进入到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工作,他们将在学校里培养的工匠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实践中,成为各自行业里的行家里手。
“技术会迭代,设备会更新,但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是永恒的。作为教师,我最大的幸福,不仅在于教会学生一门手艺,更在于看到他们认同并爱上这个行业。”马波说,“一个数据测量的精确度,一道工序的完美与否,都关乎品质与责任。当我看到我的学生毕业后成为行业的技术骨干,当他们也开始带徒弟,将这种精神和技艺继续传递下去时,我感到无比的满足。这种价值的延续,远比任何奖牌都更有分量。”
原标题:《马波:从专业8级英语教师转型世赛“金牌教练”,帮助徒弟练就“匠人之心”》
栏目主编:徐瑞哲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龚洁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