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我要上班了|AI时代,文科生如何破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10:13:00    

编者按:人工智能(AI)正加速融入生活,深刻改变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当前,在人才需求发生“量级”爆发的同时,人才供需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质”的变化。

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从今年4月开始,历经两个多月的深入走访,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对人工智能就业市场展开全面探究,并推出高校就业服务类栏目《我要上班了》,直面智能化转型中的就业焦点问题,以扎实调研和多元视角,为身处技术浪潮中的高校学子与职场新人提供兼具前沿视野与实用价值的就业服务指导。

https://jhd.xhby.net/dams-res/editing/audio/202507/23/S5bqxw5hSroIvoBhfU7zq2h1/S5bqxw5hSroIvoBhfU7zq2h1.mp3

点击收听音频

“对于文科生而言,如果不考公,那么体制外就业方向‘大多就是做销售’。”近日,复播不久的张雪峰再次将“文科无用论”推上风口浪尖。

从最早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如今的“文科无用论”,关于文理科的“选择焦虑”一直是悬在文科生头上的一把剑。而AI技术的深入渗透,更是加剧了人们对文科价值的担忧。

文科真的是“困难就业户”吗?身处其中的文科生应如何自处?AI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文科人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学文科真的意味着就业难吗?

“文科专业想在就业市场上找到理想工作,真的不容易!”去年毕业于南京某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小胡,最近一直在筹划换工作,可连跑几场招聘会后却打起了“退堂鼓”。“不好找,一些应届文科毕业生也还在找工作。”

文科生真的难就业吗?在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朱江丽教授看来,失业是宏观经济环境与结构性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经济处于震荡或低迷期时,不只是文科,各行各业都会受到一定影响。“我很想对高考的孩子说,填报志愿是个人选择,一些人自感文科不好就业,其实是因个人预期与实际现状发生错位,不少人拒绝从事所谓的‘普通岗位’。”朱江丽教授认为,这恰恰也凸显了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者需要通过科学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与“文科无用论”有悖,阳光城市论坛主编阳光恰恰是一名由理到文的逆向转型者。在他看来,学文科等于失业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认知。当各行各业都受到就业影响时,文科不但不会成为失业“重灾区”,反之还会因其独特性成为能力分化的“显著区”。“文科生能否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关键在于个体能力的沉淀与拓展。只有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人文教育的价值不止步于就业

“文科的价值从来不止于‘找工作’。”这是阳光始终秉持的理念。

回望自己从工程师转型进入传媒行业的历程,阳光告诉记者,即便很多人不理解,但他一直认为文理科的区别不大。“我身边有很多理科生兼具很高的文学修养,其实只要做好自己,不论读文科还是读理科,都是有价值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苏超”刚火起来时,阳光曾针对赛事写过多篇爆款文章,同时也注意到媒体在“造梗”方面的功力。阳光认为,“苏超”赛事的走红并非依赖于对战术的深入讨论,而是得益于媒体对城市气质、历史渊源的精彩甚至趣味解读。本质上而言,这就是人文学科的高光时刻,高质量的文字、视频内容一定会对城市以及时代带来回首。“文科具有的人文情怀和价值理性,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其核心价值不只在于技能输出,更是对文明、伦理与意义的追问。”

“即便文科教育遭遇了诸多挑战,但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根基作用仍无可替代。”朱江丽同样认为,文科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生命力,还可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学科在理解社会运转规律、协调社会各部门、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不可或缺。”

AI时代,文科生这样破局

如何才能更好就业?今年6月份刚刚走出校门的王轩宇,一语中的道出了众多文科求职者的心声。

“文科生应学会跨学科发展自己。”朱江丽表示,如今不论是行业、产业还是教育,专业性界限正在被打破,融合性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作为教育者,她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培养交叉型人才。而作为文科生,她建议即便无法成为全才,也应多关注一些场景,围绕场景调配知识储备,尽可能让自己成长为一名跨学科人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AI时代,文科生如何选择发展之路?在文科领域躬耕多年的恰拉认为,年轻人要时刻关注AI领域的最新资讯,勇于尝试各类新工具,在清晰自身核心优势的同时不断拓展其他能力。“AI技术带来了行业变革,我们不仅要使用它,更要利用它提升自己。”

“AI是‘工具和方法论’,它能替代基础工作,却无法取代‘聪明的大脑’。”阳光的这一观点与恰拉不谋而合,他表示,好奇心、自我驱动力、反思能力等“底层能力”,是 AI 无法替代的文科内核。无论文科还是理工科,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把事情做好、找到自身价值。“人生答案不止一个,选择一个领域不代表终身绑定,保持持续学习与适应的能力,才能拥有应对未知未来的底气与勇气。”

监制 杭春燕

策划 王晓映 张琳

统筹 朱威 陈逸颖

主持 陈逸颖

音频 严红兰 王建旸

制作 刘畅方达

文字 严红兰 纪树霞

美编 郑玲玲

技术支持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JIL新闻创新实验室

交汇点新闻“播”浪鼓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