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在文学中寻找永恒的荣光 “赵瑞蕻教授新出版著译作品分享会”在南京图书馆举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1 09:46:00    

赵瑞蕻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诗人、学者,更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重要先驱。今年是赵瑞蕻诞辰110周年,恰逢此时,他的两本翻译与研究名作《红与黑》《鲁迅〈摩罗诗力说〉注释·今译·解说》重新出版。6月27日,“在文学中寻找永恒的荣光——赵瑞蕻教授新出版著译作品分享会”在南京图书馆举办。

“我们告慰赵瑞蕻先生与杨苡先生的最好方式,莫过于珍藏其智慧结晶,并使之惠泽后世。”南京图书馆副馆长黄世刚介绍,南京图书馆于2024年8月正式落成开放了“赵瑞蕻杨苡专藏室”,至今已迎来超2万名读者。“值专藏室开馆周年之际,我们欣喜地见证其不朽之作焕发新生。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这场分享会,深切缅怀赵瑞蕻先生这位在文学翻译与比较文学海洋中勇敢开拓、执着驰骋的先驱者,也期望能促进学界、出版界、图书馆界及广大读者的交流互动。”

1944年,赵瑞蕻翻译的《红与黑》刊行,这是国内第一本《红与黑》的中译本。但这版《红与黑》并不是完整本,只包含原著上卷的内容。赵瑞蕻一直对《红与黑》念念不忘,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重译《红与黑》的工作,但最终未能完成。为完成赵瑞蕻的夙愿,他的研究生们开始了共同努力,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唐建清完成了赵瑞蕻译稿的整理与录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范东兴补译了后面的42章和全书章节题词,鲁迅研究学者、鲁迅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黄乔生写了导读。

《摩罗诗力说》是26岁青年鲁迅的战斗檄文,这篇以文言写就的辉煌文论,推介欧洲的革命浪漫主义,引述大量多语种文献,涉及古今中外众多典故,既丰富又古奥。《鲁迅〈摩罗诗力说〉注释·今译·解说》是赵瑞蕻先生为《摩罗诗力说》所作的注释、翻译与解说,以深厚扎实之功,逐字逐句精心注解,疏通涵义,自问世起即受人称道。

现场,春风文艺出版社首席编辑姚宏越回顾了新版《红与黑》出版的缘起。2020年前后,他到南京拜访杨苡,正巧唐建清也在,杨苡就提到了赵瑞蕻先生翻译的《红与黑》的出版。唐建清建议,请范东兴续译《红与黑》。“几年后,黄乔生老师联系我,问我是否有出版《红与黑》的可能,我才知道范东兴老师已经把这部书的后半部分翻译完成了。于是,春风社有机会出版了赵瑞蕻、范东兴两位老师翻译的经典的《红与黑》。”

《鲁迅〈摩罗诗力说〉注释·今译·解说》出版方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心主任沈卫娟说,赵瑞蕻先生对鲁迅《摩罗诗力说》的注释、今译与解说,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也是一座连接现当代读者与鲁迅思想的精神桥梁。南大出版社此次再版赵瑞蕻先生的这部著作,既是向前辈学者致敬,向南大的学术传统致敬,也是对当下文化需求的回应。“希望这个全新的版本,能够帮助更多的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书中之书’的现代价值,让历经时间淬炼的学术思想和智慧,继续照亮当代人的精神世界。”

“我父亲翻译《红与黑》的时候,国难未除,生活颠沛。而在柏溪——重庆嘉陵江东岸的一个小山村里,却有着难得的幽静和安详。《红与黑》第一个中译本就在这里诞生了。”赵瑞蕻、杨苡长女赵苡说,“《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那个英俊潇洒、浪漫天真、向往高贵生活但又求之不得、最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而牺牲的于连,应是精神上与我的父亲有着某种共鸣,所以他才从懵懂少年时代开始就一直念念不忘这部作品。”

“我熟悉爸爸的这两本书,对它们非常珍爱。《鲁迅〈摩罗诗力说〉注释·今译·解说》是他在上世纪80年代参与推动我国比较文学事业的背景下,将他年轻时翻译的鲁迅力作加以精准注释和解说完成的一部呕心沥血之作。”赵瑞蕻、杨苡次女赵蘅说,“《红与黑》则是家中的镇宅之宝,常年放在客厅柜子中。今天新版得以出版,是父亲和他的研究生师生情深的结晶。”

在对谈环节,嘉宾们追忆并探讨了赵瑞蕻先生生平、创作和学术成就,以及与学生间的深厚情谊。93岁的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新雷回忆起在老师客厅里畅谈的往事,现场献唱了一段常唱给老师听的《牡丹亭》昆曲片段。

“赵瑞蕻杨苡专藏室”开放以来,赵瑞蕻的三个子女赵苡、赵蘅和赵苏陆续向南京图书馆捐赠了部分藏书、手稿和物品,充实了专藏室的内容。分享会现场,赵苡、赵蘅向南京图书馆捐赠了《红与黑》《鲁迅〈摩罗诗力说〉注释·今译·解说》,供读者研读学习。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 张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