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传承古苗寨法治薪火 守护雷公山绿水青山 ——雷公山环境保护法庭深化“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18:07:00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腹地,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雾缭绕,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鳞次栉比。雷山县人民法院雷公山环境保护法庭扎根这片浸润着苗族“贾理”文化、“议榔”传统与“嘎百福”歌谣的土地,将现代司法文明与苗族千年治理智慧深度融合,构建起“文化为魂、生态为基、共治为要”的基层善治模式,为守护世界最大苗族聚居地的绿水青山、护航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新动能。

激活“贾理”基因:让传统智慧耦合现代治理

雷公山环境保护法庭一审民商事案件辖区西江镇有2.4万余人,苗族人口占比89.4%。法庭坐落的西江千户苗寨,是国家4A级景区,也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苗族人口占比99.5%。“贾理”(Jiax lil)作为苗族经典传统文化,是苗族先辈留给后人在调处矛盾、提升善治方面极其重要、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雷公山环保法庭精心提炼苗族“贾理”中“天人合一”“和谐共荣”的核心理念作为根基,创新“贾理传承+嘎歌议榔+寨老协同”治理体系,打造苗寨里的“贾理议榔厅”“嘎歌神判坳”。同时与辖区村寨党支部、党小组织点成网,吸纳26名德高望重的寨老、“贾理”传承人及10名“嘎百福”传承人担任特邀调解员,将“议榔”议事制度转化为矛盾化解“议唱释签四步法”。法庭邀请苗族绣娘、染娘,以苗绣、蜡染饰品作为承载,赋予文化认同,拓展教育广度。编纂《苗族“贾理”法治百案集》,将“山林纠纷调解”“非遗保护”等案例转化为苗语快板、芦笙曲,纳入“嘎百福”非遗传承培训内容。联合依托苗乡侗寨少年法学院开设“苗族法治文化班”,培养既懂“贾理”传统又通现代法律的“双语法治带头人”。

黔东南州拥有“百节之乡”之称,适逢节庆,法庭干警与寨老共同开设“贾理法治课堂”,通过“嘎歌普法”“案例摆贾”等形式,将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生态保护、文旅经营等法律知识寓教于乐。组织“吃新节法治芦笙赛”“苗年调解达人秀”等活动广受苗族群众欢迎,法治理念随悠扬曲调流淌进群众心田。2025年一季度,法庭组织开展“贾理议榔”“廊桥嘎歌会”18场,调解相邻、涉旅等纠纷41件,促成6个苗寨修订“榔规”,“山林田土皆有规,邻里纷争共议决”成为基层治理共识。

编织多元解纷网络:构建三级“同心圆”

针对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民宿经营、生态保护等纠纷多发的特点,法庭依托“一庭两所”联动办公格局,构建“寨老初调+议榔会商+法庭定分”的三级过滤机制,配套“1+1+1+N”网格服务体系(1个法庭+1个司法所+1个公安派出所+N个苗寨网格),推动实现“小事不出寨、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一级服务保障平台:寨老“坐堂”化纠纷。2025年3月,寨内宋某、董某分别住在坎上坎下,坎下董某改造加建原房屋,加建占用两屋间公共通道,且屋檐越界到坎上宋某屋檐滴水界内,因雨天时,雨水经董某屋顶反弹到宋某家引发纠纷。法官到现场仔细勘察,经双方同意组织调解,援引苗族“贾理”中“建房先把榔来议,地基边界勿相犯”“留足间距心不躁、邻里和谐乐逍遥”的规约,释明《民法典》中关于相邻关系的法条,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董某主动将侵界屋檐锯除,并就侵占公共通道部分达成一致处理意见。

据悉,雷公山环保法庭设立“嘎百福调解室”,创造出“非遗共传、嘎歌共唱、纠纷共调”的特色模式,现场调解游客投诉、相邻关系、侵权责任等纠纷。

二级常态长效机制:议榔“会诊”破难题。2025年2月,四川籍游客王某携家人一起到景区游玩,夜间到观景台观赏夜景时,由于当时雾大,一不留神在台阶处摔倒,造成髌骨骨折,经拨打景区服务热线,初步商定治疗费用相关事宜,即由王某先行垫付治疗费用,后期景区保险工作人员与其对接理赔具体事宜。

但由于王某产生的费用条目众多,双方就赔偿部分确认再次产生分歧,王某即通过诉讼进行维权,经法庭审理,最终科学准确核算赔偿金额,原被告双方均服判。案件补充纳入涉旅纠纷示范性裁判库,推动“议榔速裁通道”“嘎百福”调解室在3至4月以及“五一”长假期间,快速高效化解涉旅矛盾纠纷22起,以公正和效率获游客、商户点赞。

《关于为西江千户苗寨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提质升级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的出台,打出“护景、兴旅、润商”组合拳,为西江千户苗寨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提质升级提供全链条司法保障。建立“法庭+景区管委会+文旅局”三方联动机制,针对民宿集群租赁、传统建筑保护等涉旅产业共性问题,创新“旅游纠纷预赔付金”“生态修复劳务代偿”等机制。

三级技术智能保障:云端“传译”通堵点。2024年,内蒙古籍游客与景区旅拍店发生侵权责任纠纷,考虑到旅游纠纷的发生伴随着旅游活动的进行而产生,对于旅游法律关系的重要主体旅游者而言,纠纷发生在异地,且因行程安排等原因主体常很快离开纠纷发生地。为了以最少的时间和成本解决纠纷,法官通过云上调解,科学确定双方责任分配,旅拍店即时微信转账,纠纷圆满高效化解。更加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如“苗绣银线”般细密融入村寨生活,让旅游更旅“优”,绘就文旅融合法治底色。

“嘎百福”调解e平台的开发,搭载“嘎百福”曲库、双语远程调解等功能,为不会汉语的苗族群众提供“云上议榔”服务,为游客提供云端苗汉双语“同声传译”高效化解纠纷。

守护青水青山,擦亮“雷山经验”环境司法名片

近年来,雷公山环保法庭立足环境资源审判职能,充分发挥司法在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中的作用,为实现辖区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的生态文明环境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发出《传统村落司法保护令》、认购碳汇替代性修复生态经验分别获写入2022年、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精心办理的盗割“古楠木王”公益诉讼案获评“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十大案件”;促成跨省司法碳票实现交易;率先建立“司法涉案野生动物放归救护联动协作”机制,探索环境资源刑事案件“惩罚性赔偿+动物收容救助”模式;创新科学水体保护新模式,促“捕鱼人”变身“护渔人”……环境司法“雷山经验”逐渐成为贵州基层法院的一张靓丽名片。

“苗族文化中的‘共议、共护、共享’理念,与新时代‘枫桥经验’一脉相承。我们既要当好绿水青山的‘守护人’,又要成为苗寨善治的‘织锦匠’,让法治之花在雷公山的云雾间、在苗族的古歌里永远绽放。”从“贾理”古训到现代法典,从令护传统村落到法润古树名木,雷公山环境保护法庭以创新驱动为笔、司法为民为墨,在黔东南的青山绿水间,绘就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法治与文化共生的基层治理新画卷。雷公山环境保护法庭庭长唐云清说。

通讯员 杨海

编辑 沈玮

二审 龙蓓

三审 黄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