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华东千万级机场航班放行正常率第一的背后,是这位“超级指挥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11:45: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波

航班靠桥率99.8%,航班放行正常率91.13%,华东千万级以上机场位列第一……青岛机场这些成绩的背后有个幕后英雄——他就是运行管理公司运行指挥中心主任潘超。潘超,自2003年投身青岛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在这个岗位上,他凭借着专业的素养和丰富的经验,成为机场运行“幕后英雄”,他领导的运行指挥中心如同机场的“大脑”一般,精准地指挥着每一架航班的起降。每个航班的准点起飞和降落都需要至少44个节点的工作,每个节点都需要精准无误。20余年,总计100余万架次航班经他和他的指挥团队的手安全抵离青岛机场,保障了无数旅客的平安出行。潘超先后荣获了山东省劳动模范、青岛市劳动模范、民航局“民航服务质量重点攻坚”专项行动先进个人、中国民航局授予蓝天奖章等多项荣誉。

青岛机场有颗“最强大脑”

无数航班重大保障精准指挥

初见潘超,他的头发略显花白,说话语速很快,但条理异常清晰,对于业务,一打开话匣子,他滔滔不绝,这仿佛在印证着他这颗“最强大脑”的CPU,他在运行指挥岗位上坚守了二十余载,日常工作状态紧张而有序。“运行指挥中心宛如机场的‘大脑’,每天都要面对上千条信息、上百个电话,需要对每一个航班的起降指挥工作进行精准把控。”潘超直言,他曾带领团队完成了众多重大活动的保障任务,比如2018上合峰会、2019年海军节、2020援鄂医疗队等各项重大活动。

2021年,青岛机场“一夜转场”,这是青岛航空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在行业内也是几十年甚至百年不遇,潘超挨家航空公司做工作,牵头制定了详细的转场航班运行保障方案,组织青岛空管站、各航空公司、各保障单位多次召开方案对接会,进行多次演练,确保了转场过程的顺利进行。他在现场指挥调度,协调各方资源,通过全节点管控实现了保障流程的顺畅无差错,圆满完成了转场任务,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认可。

2024年春节假期,青岛机场完成航班起降4303架次、旅客吞吐量63.11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955吨,均创历史新高。然而,这期间青岛机场遭遇了史上最强降雪天气,机坪积雪最多时达到32厘米。这种大范围且持续复杂的降雪与春运返程高峰叠加,给机场平稳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作为青岛机场除冰雪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运协委协调指挥中心执行主任,潘超自2月18日发布降雪预警起,便坚守在一线。他指挥除冰雪车辆按照预定路线和频率进行作业,确保跑道、滑行道和停机坪的积雪得到及时清理。同时,他与空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实时了解天气变化和航班动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航班起降安排,尽量减少降雪对航班运行的影响。在潘超的带领和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强降雪期间青岛机场安全运行持续平稳、高效、有序。航班放行正常率达到82.7%,航班平均延误时长仅约50分钟,未发生跑道关闭、机场责任原因航班取消、大面积航班延误等事件。这一成果不仅保障了旅客的顺利出行,也体现了青岛机场在极端天气下的应对能力和保障水平。

春运期间,省、市主管部门多次现场调研督导青岛机场的春运保障情况,对青岛机场在强降雪天气下的应对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零失误”指挥调度的背后故事

20余载坚守一线带领团队不断创新

“别看一个航班正常起飞,话虽这么简单一说,其实背后每个航班我们要至少做44个工作节点,每个节点都要精准无误,才能充分保障航班的正常率,现在我们每项操作都制作了工作单卡,新手来了按照单卡也能标准操作。”潘超深知,一支高素质的指挥队伍和一套规范的运行保障体系是提升机场服务质量的关键。为打造一流指挥队伍,潘超带领团队梳理了机场运行的各个环节,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流程和标准。从航班起降指挥到地面保障服务,每一个步骤都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他制定了系统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和技能竞赛,鼓励团队成员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他还注重培养团队的协作精神,通过模拟演练和实际案例分析,让成员们在实践中学会密切配合、高效沟通。他还建立了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团队的整体战斗力,也为机场树立了行业标杆,吸引了众多同行前来学习交流。

潘超凭借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创新思维,牵头设计了青岛机场AOC大运控平台。在设计过程中,他充分考虑机场运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力求打造一个高效、智能的综合管理系统。该平台整合了航班信息、气象数据、地面保障资源等多方面的信息,实现了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同时,他带领团队对A-CDM系统进行了全面提升。通过与各基地航司、空管部门的深入沟通和协作,完成了机场与各方航班运行数据的共享。在功能创新方面,实现了地面运行保障节点的自动采集,创新实施了航班精准管控、保障进程监控、协同放行等5项基础功能和航班管理、气象预警、流控预警、航班时刻互换等11项辅助功能。这些创新功能使得航班运行更加数字化、智能化,大大提高了机场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该成果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为其他机场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潘超首先对席位系统进行了改造,优化了操作界面和功能布局,使指挥员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和处理信息。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了机场与各基地航司、空管之间的航班运行数据共享,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航班离港排序方面,潘超带领团队研发了智能算法,根据航班的优先级、跑道使用情况和天气条件等因素,自动生成最优的离港排序方案。这一举措大大减少了航班的等待时间,提高了跑道的利用率。此外,他还利用A-CDM系统对地面保障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航班能够按时起飞。这些智能化改造措施,使机场的地面运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为旅客的顺畅出行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些精细化航班运行管控,全面提升了机场的服务质量。通过与航空公司、机场其他部门的密切协作,实现了航班的快速过站,提高了航班的周转效率。

潘超深知精准数据对于机场航班运行保障的重要性,依托空管四维航迹等技术研发航班精准落地以及A-CDM衍生功能,该功能可以精准提供飞机的飞行状态和位置信息,将90%以上进港航班的落地时间误差控制在3分钟以内。这一精准的数据支持,为机场的航班调度、资源分配等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机场可以根据航班的准确落地时间,合理安排机位、保障人员和设备,提高保障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航班的等待时间,从而提升旅客的乘机体验。同时,也为机场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降低了运行风险。

航班高效运行的幕后英雄获誉无数

是劳模也是工匠

青岛机场A-CDM系统在潘超的带领下,经过不断优化和完善,获得了民航局最高A级评价,在行业内成为学习推广的典范。众多机场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借鉴其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这些创新带来了显著成果。青岛机场航班靠桥率最高达到了99.8%,极大提升了旅客的出行体验,减少了摆渡车的使用。放行正常率多个季度取得了华东第一的好成绩,2025年第一季度,青岛机场航班起飞正常率和放行正常率分别为95.67%、97.91%,均位于全国千万级机场首位。

“我们要一个航班一个航班地拼,去年我们争回了一个航班,全国名次就上升了一位。”潘超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他希望继续带领团队,保障更多旅客平安、顺畅出行。他深知,随着民航业的不断发展,机场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变化,但他有信心凭借团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应对各种复杂情况。他计划进一步优化机场运行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为旅客打造更加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同时,他也将积极推动机场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他相信,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能够为机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潘超就是这样一个人,兢兢业业扎根机场运行保障工作20余年,“严真细实”是他的工作态度,“实干实效”是他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是他的工作步伐,以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助力青岛机场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奋勇争先。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