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在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勇敢地战斗在抗击日寇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广东党组织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带领南粤人民浴血奋战,开展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战争,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华南抗战的壮丽史诗。
在艰难曲折中始终红旗不倒,成为华南敌后抗战的中坚力量
大革命失败后,广东党组织在艰难曲折中生存和发展。虽然在1934年9月,广东党组织省级领导机关受到破坏后基本停止了活动,但东江、琼崖等地党组织在革命低潮时期仍坚持斗争,始终红旗不倒。随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中共中央陆续派出干部,恢复和重建党组织。1936年9月,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中断两年的广东党组织的领导机关得到重新建立,为华南地区党组织在后来的大发展、华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的建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于1937年10月在香港宣告成立。1938年4月成立中共广东省委,统一领导广东地区党的工作。广州沦陷后,广东省委将工作重点从城市转移至广大农村,全力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加快党在农村的发展壮大。至1939年底,广东省委下辖8个特委、特工委,8个中心县委(县临委),44个县委(县工委),70多个县建立了党的组织,广东地区拥有党员1.8万多人,成为国民党统治区中共党员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
广东省委在大力建立和发展党组织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党的思想建设,先后举办了特委、县委干部训练班,各地特委也分别举办了不同类型的训练班,对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42年5月底至6月初,国民党顽固派在华南地区掀起反共逆流,制造了“中共南委、粤北省委事件”,广东党组织贯彻执行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十六字方针,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下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为适应广东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1943年1月,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成立后,与东江军政委员会以联席会议的形式,对全省党组织和军队实行统一领导。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为进一步加强党对华南敌后抗战的领导,1945年7月,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宣告成立。至抗战结束时,广东党员人数增至2万多人。广东党组织“已成为敌后解放区人民唯一依靠的力量,已成为华南人民解放的旗帜”。
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伟大旗帜,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广东党组织领导发动规模空前的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1938年1月,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成立,这是广东党组织领导下的、以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为骨干、各阶层青年广泛参加的全省抗日青年统一战线组织。至1939年5月,全省“抗先”队员发展到1万多人。除青年抗日组织外,广东民众御侮救亡会、广东文化界救亡协会、广东妇女抗日团体联席会等民众抗日团体纷纷成立。香港抗日救亡组织也迅猛发展,其中香港学生赈济会最为活跃、影响最为广泛。
广东毗邻港澳,又是著名的侨乡,争取华侨、港澳同胞支持国内抗战,是广东抗战的一个显著特色。广东党组织多次派人到香港、澳门以及南洋各地开展抗日宣传,发动华侨和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支援抗战,动员和组织回乡服务团回国参战。在广东党组织的推动下,港澳地区组织回乡服务团达60多个。南洋各地也组织了数十个华侨回乡服务团,其中东江、琼崖和会宁华侨回乡服务团的规模和影响最大。抗战期间,回国参战的粤籍华侨达4万多人,有的还在抗日战场献出宝贵生命,仅琼崖回乡服务团就牺牲了100多人。
抗战初期,广东的政治派系十分复杂。针对这一特点,广东党组织对国民党爱国将领、地方实力派、社会进步人士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通过协商谈判,国民党当局同意在华南地区设立八路军驻香港、广州(韶关)办事处,释放被关押的政治犯300多人。1939年3月,广东省委还安排800多名青年(内含中共党员120人)进入国民党第十二集团政工队训练班,学员毕业后全部分配到集团军各师、团从事军政工作,有力推动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步抗日。广东党组织高举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旗帜,结合华南抗战的具体实际,区分不同对象,采取灵活策略,与社会各界建立起广泛的抗日合作关系,有效增强了华南抗战的民族合力,创造出“广东统一战线精诚团结的例子”,广东曾一度被誉为“统一战线的模范省区”。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粤港地区涌现出《华商报》《新华南》《救亡日报》等一批抗日救亡报刊,文学、电影、音乐、戏剧、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粤港抗战文化宣传十分繁荣。《救亡日报》一度成为中共在粤港地区重要的舆论阵地,被誉为“华南的一座精神堡垒”。《华商报》被誉为20世纪40年代“高挂在香港上空的一盏明灯”。全民族抗战初期的广州,成为国统区除武汉以外的第二个文化中心。广州沦陷后,香港一跃成为“中国的新文化中心”。广东党组织领导的粤港文化抗战,振奋了华南军民的抗日士气,书写了华南抗战史的辉煌篇章。
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开辟华南敌后抗日战场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英勇战斗,钳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兵力,歼灭了大部分伪军,燃起了人民战争的熊熊烈火,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广东党组织把加紧部署民众武装及军事工作“提到党生活的第一位”。1938年10月12日,日军进犯南粤大地。面对严峻形势,广东党组织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放手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敌后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广东党组织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迅速筹建了游击队、自卫队、壮丁团等不同形式的人民抗日武装。在复杂而残酷的斗争中,广东人民抗日武装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后来发展为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韩江纵队等抗日武装。从1940年起,中共中央将这几支部队统称为“华南游击队”,后又称为“华南抗日纵队”。在广东党组织的领导下,华南抗日纵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始终在敌军的夹缝中艰苦作战、顽强拼搏。至抗战胜利时,华南抗日纵队规模已达2.8万余人。
在发展人民抗日武装的同时,广东党组织也在积极开辟、巩固与发展抗日根据地。1939年,惠宝边、琼文等抗日游击根据地相继建立,这些局部、零散的根据地的创建,为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进行了初步探索。1940年起,根据中央“深入敌后活动”的指示,广东党组织领导人民抗日武装,成功开辟了东江、琼崖等三大抗日根据地,以及包括南路、潮汕、韩江、港九等地区在内的广阔敌后战场,并建立了县、区、乡三级抗日民主政权。广东党组织在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动员人民群众投身抗日斗争,为华南敌后抗战打下坚实根基。抗战期间,广东党组织开辟的敌后战场和游击区面积总计达9.7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000余万,华南敌后战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三大敌后战场之一。
抗战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广东党组织领导抗日人民武装紧密依靠群众,沉重打击了侵粤日军。1941年6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第五大队各一部在地方抗日自卫队配合下成功抗击日伪军的联合突袭,取得百花洞战斗的胜利。此役被日军称为“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1943年1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面对日军第一O四师团发动的“万人大扫荡”,依托有利地形,避实就虚,粉碎了敌军的“铁臂合围”。在全民族抗战中,广东党组织领导华南抗日纵队英勇奋战,对敌作战3000余次,抗击和牵制敌军达15万人,总计歼敌22114名,缴获枪炮6700支(门)。华南抗日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一道,被朱德誉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加强与盟军的交流合作,有力推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历史进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也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支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明确指示“应争取英美政府及其军事机关同我们合作”,还提出在广东、海南等地“可与英美合作组织游击战争”。中共领导下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也在成立宣言中宣告“坚决拥护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以无限忠诚与各盟邦及国际友人密切合作”。
广东党组织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坚决执行中共中央指示,在粤港地区开展国际反法西斯统战工作,与盟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合作。1941年香港沦陷后,在大力营救在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的同时,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在港九大队成立国际工作小组,与东江游击队员通过各种渠道和关系营救出大批英军官兵和各国侨民。从1944年初至1945年初,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还营救了克尔中尉等多名作战时因飞机失事而遇险的美军飞行员,并把他们安全护送到中国的大后方。据不完全统计,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共营救出盟邦人士过百人。此外,琼崖人民抗日武装1944年在乐东伏击日军时,营救出一批被日军抓来做苦工的印度人士,在海南其他地方救出一批澳大利亚的劳工。
广东人民抗日武装的营救行动得到盟军的高度肯定,美军认为有必要“加强与华中华南敌后作战的游击队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并主动提出与东江纵队开展情报合作。经中共中央同意,东江纵队设置联络处作为特别情报工作部门,设立电台,并组建了拥有200多人的特殊情报网。这些情报站点纵横交错,南起香港,北至广州,东自潮汕,西至珠江东岸,遍布整个东江敌占区,为美军收集和提供了日军在香港的机关、军火库、战舰方位的详图及材料等各种军事情报,协助盟军轰炸日军的重要军事设施和战略据点,有力配合了盟军对日作战。1946年,延安《解放日报》发文称东江纵队是“一支对同盟国反对日本法西斯战争事业有卓著功勋的队伍”,认为“它的功绩,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对于同盟国打败日本法西斯军队的战争,显然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广东党组织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开展营救盟军人员、与盟军合作侦集日军情报等工作,为支援国际反法西斯行动贡献了重要力量。
回顾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广东党组织在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凭借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从努力恢复重建、筑牢战斗堡垒,到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凝聚救亡洪流;从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到积极与盟军合作、贡献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有效牵制了日军侵华兵力,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段光辉历史所昭示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与必胜信念,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将继续激励我们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中勇扛历史重任、续写新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