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兰州市城关区将移风易俗作为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抓手,以“十破十立·移风易俗”十大行动为实践路径,靶向整治高价彩礼、铺张浪费、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推动文明新风吹遍乡村沃土。如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崇德向善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一幅文明和谐、生机盎然的乡村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高位统筹强引领,凝聚移风易俗“向心力”
构建“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工作格局,先后出台《城关区关于推进婚丧习俗改革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农村陈规陋习整治的通知》《城关区“十破十立 ·移风易俗”推进十大行动建设文明乡风实施方案》等文件,将移风易俗纳入文明村、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创建考核体系,确保工作有章可循、落地见效。各村积极响应,将“婚事新办、厚养薄葬”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明确宴席标准、礼金上限等细则。目前,城关区城市彩礼数额最高不超过6万元;农村彩礼数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通过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相结合,群众逐渐形成“简办不减情、新风更暖心”的共识。
创新举措树新风,激活文明创建“新引擎”
坚持破立并举,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在婚丧礼俗改革中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实践路径。在婚事新办方面,创新打造婚姻登记服务示范窗口,引入“爱心使者”志愿服务团队,为新人提供婚前辅导、家庭关系调适等暖心服务;同时开设“家风讲堂”,邀请道德模范、乡贤代表讲述家庭美德故事,引导新人树立“重责任、轻排场”的婚恋观。青白石街道大浪沟村建设“共享厨房”,倡导婚事集中简办。在丧事简办方面,倡导绿色生态安葬,各村红白理事会全程监督丧事流程,杜绝大操大办,推动“厚养薄葬”理念落地生根。
多措并举促长效,绘就乡风文明“实景图”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依托,通过“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机制,构建移风易俗长效机制。近两年来,在全区开展“道德评议”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主题村级活动、“弘扬乡贤文化推动移风易俗”城关区新时代最美乡贤基层宣讲等“十破十立·移风易俗”主题活动1575场。同时,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开展最美人物、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典型选树工作,持续推进表彰“最美家庭”、评选“好公婆”“好儿媳”“好妯娌”“好邻居”等活动评选出市级文明村2个、区级文明村17个、“五星级文明户”443户,以及“好公婆”“好儿媳”等先进典型109人,树立起“学有榜样、行有示范”的鲜明导向。此外,建成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虚拟养老院”、长者食堂等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为老服务,发布“心愿卡”征集老人需求,弘扬孝老爱亲传统美德。各社区设立“善行义举榜”“道德红黑榜”,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以“小榜单”激发“大文明”。
砥砺深耕开新局,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
聚焦文化惠民、精准宣传和多元共治三方面,迭代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阵地,培育乡村文艺骨干,开展“送文艺下基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暨移风易俗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示范活动”,创作乡村振兴题材作品,以文化浸润人心。通过拍摄移风易俗典型案例宣传片,将“十破十立”内容细化至村规民约,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实践活动,提升群众知晓率与参与度;通过发挥党员、乡贤、道德模范的带头作用,依托“一约四会”开展文明祭祀、孝老爱亲等活动,推动移风易俗从“政府主导”向“群众自觉”转变,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
城关区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实践,彰显了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蓬勃活力。从制度设计到创新举措,从典型引领到全民参与,以务实行动破除了陈规陋习的桎梏,树立了文明乡风的新标杆。
来源:中国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