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Get 新赛道 | 宠物殡葬师薛校平:给离别带来温度的“摆渡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07:01:00    

制作/白中豪

河北日报见习记者 崔玉洁

“豆包去世了,我现在能去找你吗?”

4月8日清晨6点,石家庄的街道还未完全苏醒,薛校平的手机铃声骤然响起。电话那头,一位女士声音颤抖——她的宠物猫“豆包”刚刚离世。薛校平迅速套上外套,赶往工作室。前一天深夜,同一家庭的另一只猫“帅帅”因长期患病离世,遗体刚被接回工作室。不到7小时,悲剧再度降临。

薛校平是一名宠物殡葬师,同时也是彼岸摆渡•宠物善终工作室的主理人。这样的紧急任务并不罕见,也是她的工作日常。

记者推开工作室的门, “帅帅”和“豆包”的女主人正伏案写告别信,泪水晕开纸上的墨迹。“我都写不完……我有太多话想说。”男主人轻拍她的背,低声安慰:“它们会知道的。”

薛校平戴着手套,正在为豆包做最后的整理:温水冲洗毛发,棉签擦拭耳道,吹风机的暖风拂过每一寸皮毛。整理完成后,宠物家长和帅帅、豆包进行最后的告别。告别室的中央,一座巨大的洁白贝壳被鲜花环绕,豆包和帅帅的身体安静地躺在其中,仿佛沉睡在春天的花园。

薛校平念完悼词后,轻轻拉上白色帘幕,为宠物家长留下独处的空间,进行最后的告别。女主人最后一次抚摸帅帅的前爪——那只先天残疾的爪子曾让她心疼又骄傲。“你要领着豆包来找妈妈啊……”她喃喃道,将告别信轻轻放在它们的身旁。

宠物殡葬师薛校平。白中豪/摄

2016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薛校平,一直在重庆从事园林设计工作,终日与图纸、绿植为伴。

转型源于两次刻骨铭心的离别。母亲病逝、爱犬也离世接连袭来,将她拖入漫长的阴霾。“我们太缺乏好好告别的机会了。”她回忆道。偶然接触宠物殡葬行业后,她发现国内大部分机构仍停留在“火化+骨灰盒”的机械化流程中。于是,她下决心回到河北老家,开始在石家庄进行创业。

在北方,宠物殡葬仍是陌生词汇。相较南方对宠物殡葬行业较高的认知度,薛校平的创业几乎是拓荒。在开店之前她进行市场调研,河北的宠物家长对于殡葬环节了解少,更多的是选择直接火化。

工作室。白中豪/摄

“‘殡葬’两个字太冰冷了,宠物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温暖的。”薛校平的执念贯穿于每个细节。她跑遍全国学习服务流程,最终打造出“家”一般的善终工作室。暖黄色的灯光倾泻而下,柔软的沙发、蓬松的靠垫、墙上挂满的宠物照片,让这里不像一家殡葬机构,更像一个充满回忆的客厅。从仪容整理到告别仪式都经过精心设计。温馨的室内装潢、贴心的环节设置,都是她理念的具象化。

“因为我经历过离别,所以作为宠物殡葬师,我不仅希望帮助宠物善终,还想引导宠物家长走出阴霾。”

这种“温度”成了工作室的关键词。薛校平提供市内免费接运。她记忆最深的一次是送别一只金毛犬。客户本来想亲自送来,但她担心客户悲伤的状态无法远距离开车,决定驱车到衡水将宠物遗体接回。

工作室的登记簿上,记录着形形色色的故事:被遗弃后获救的金毛“福福”、陪伴独居老人的柯基“KK”、因肿瘤去世的警犬“黑狼”……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关于爱与失去的叙事。

宠物家长围坐在一起分享各自故事。薛校平供图

“和养宠人接触,听了太多的故事。”薛校平说,“我自己有8只猫1只狗,帮助其他宠物家长就像在帮我自己。”她会定期在工作室举办疗愈沙龙,宠物家长们围坐在一起分享宠物故事;设计“记忆胶囊”保存毛发与爪印;甚至为无法到场的家庭直播告别仪式。

薛校平安慰失去爱宠的顾客。白中豪/摄

“你如果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随时过来。”薛校平送别豆包和帅帅的宠物家长时说。

开业9个月,薛校平已送别300只宠物。“宠物殡葬师不仅是摆渡人,更是情感缺口的修补者。”她始终相信,当告别被赋予仪式感,主人的遗憾便能找到出口。

薛校平轻轻擦拭着墙上的宠物照片,那里有咧嘴笑的柴犬、蜷缩打盹的橘猫,还有戴着领结的贵宾犬。“这里不是终点,”她抚过相框边缘,“是爱重新开始的地方。”

当死亡不再是冰冷的终点,而成为一场被阳光拥抱的漫长告别时,这份新兴职业的意义早已超越商业本身——它让每一份爱,都有了安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