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7日,“学生向教育局举报饭菜有蛆被骂”话题登上热搜。四川广元苍溪县教育局当天发布情况通报称,该局值班人员范某某接听值班电话时,在规劝沟通过程中存在言语失范的情形,范某某已被停职检查,并进一步接受教育。关于“学校食堂饭菜有蛆”问题,通报称通过实地检查和走访就餐学生、陪餐教师、陪餐家长代表,未发现该校食堂饭菜存在异物异味现象,未接到其他师生反映类似问题。
据媒体此前报道,四川广元苍溪县一学生打电话到教育局,举报学校晚自习时间安排不合理、食堂饭菜吃出蛆等问题。教育局工作人员答道:“你这个年龄不读书干啥子,我代表你老爸老妈来骂你。”
事件引起舆论关注后,当地教育局的回应很迅速,对值班人员做出了停职检查处理,并否认学校存在学生举报的问题。但是,通报中的“规劝沟通”,暴露出教育部门值班人员的职责存在定位不清问题。这恰恰是当前教育管理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本该履行教育监管责任的教育部门与被监管的对象——学校成为“利益共同体”。要有效回应学生、家长的举报,规范学校办学,保护学生合法权利,必须推进教育放管服改革,促使教育部门在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的同时,切实履行依法管理的责任。
教育部门值班人员怼举报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2025年2月,一名自称学生家属的男子向安徽省教育厅举报滁州市定远中学提前开学补课,违反规定。教育厅工作人员接举报电话时回怼举报者:“(学校)违反规定,你不遵守(学校提前开学补课的)规定就行了。(学校)提前开学,你不去就完了,这有什么好举报的?”安徽省教育厅对此发布情况通报回应称,经初步核查,情况属实。已依规暂停涉事值班当事人工作,并将依规依纪严肃问责。
学生、家长向教育部门投诉学校存在的问题,教育部门值班人员的职责是什么?是对投诉人进行规劝,规劝不通就开怼吗?显然不是,是准确记录下学生的投诉信息,随后组成调查组,对举报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情况做出回应、处理。
对于学生、家长的投诉,值班人员规劝学生要好好学习,不要投诉这投诉那,这就把屁股坐歪了,完全站在了学校一方。那么,还设置值班人员负责接投诉电话干什么呢?是为了解决问题,还是由值班人员来解决反映问题的学生?据报道,之前,还有教育部门值班人员把投诉学生的信息,反馈给被举报的学校,由学校找学生谈话。
为何教育局值班人员,不是认真对待投诉,而是反过来规劝举报者?这是因为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利益共同体”。比如,对于学校违规补课,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对补课加以掩饰,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把升学率作为重要的教育政绩,于是对学校为提高升学率违规补课,加以纵容。这些地方教育部门,能认真对待学生的补课举报吗?
再比如,我国一些地方为治理校园餐的质量与卫生问题,在校长陪餐制度基础上,还推出了局长陪餐制,但都没有彻底遏制校园餐问题。原因也是因为校长,甚至教育局负责人,都是校园餐问题的利益与荣誉共同体。如果某校校园餐被查出问题,不但会影响校长的职务,还影响当地教育的形象,所以,对于学生、家长举报的校园餐问题,往往会淡化处理。教育部门如果严肃调查,结果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就不难理解教育部门值班人员对相关举报的态度了,他们会认为这是举报者找事,而不是从规范办学、解决问题出发,严肃对待举报者反映的问题。教育部门值班人员“怼”举报者的事一再发生,不能只处理值班人员,而需要明确界定教育部门、学校的权责,深化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当然有办好学校的责任,但是,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职责是不同的。对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说,一方面,要保障对学校的投入,另一方面,则要依法监管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对于学校的违规行为,行政主管部门有责任进行调查、处理,而不是采取“老子调查儿子、问责儿子”的方式对待学校的违规办学。
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存在违法违规、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根源也在于教育部门没有尽到依法治教的管理责任,导致部分学校安全底线失守、日常管理失序、师德师风失范。而要让教育部门切实履职,就需要从根本上扭转当前的教育政绩观,推进教育实行管办评分离的现代治理。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熊丙奇
责编 辛省志